陳慧宏(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美國布朗大學之《中國近代史掛圖》
美國布朗大學圖書館之東亞特藏(East Asian Collection, Brown University),相比於鄰近不遠的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Harvard-Yenching Library),被關注的程度少,當然,收藏的質量規模也小很多。這個東亞特藏建置於1960年代,原名為「賈德納藏書」(Gardner Collection),起於美國漢學家查理斯.希德尼.賈德納(Charles Sidney Gardner, 1900-1966)三萬多冊的捐贈。從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研究(1935)開始,賈德納專治清史,也曾在母校哈佛大學東亞系任教。他的藏書大致以清代為主,其中善本書的年代最早起於17世紀。置於特製合身的木匣盒中之賈德納原藏善本書,是布朗大學洛克斐勒圖書館(Rockefeller Library)賈德納特藏室最獨特的紀念展示。賈德納之捐贈應與其子當時為布朗大學教授有關。賈德納1930年代任教哈佛東亞系時,與費正清(John Fairbank, 1907-1991)同事,那時他已經兩度造訪過中國,也替哈佛燕京圖書館購置了不少書籍,對哈佛燕京圖書館的中國藏書有重要貢獻。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前往設於賓州大學的軍隊特別訓練單位(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rmy Special Training Program),在其中國語言與地區研究部門(Chinese Language and Regional Studies)擔任助理主任,這段經歷使其親身參與了中美關係的發展。[1]
布朗大學的東亞特藏中,有一份標題為《中國近代史掛圖》(以下簡稱《近代史掛圖》)的卷軸地圖,共有27幅,標示為臺北的大眾文化社出版,製作年代筆者推估為1960-70年間,討論請詳下文。這個標題的卷軸地圖,目前所知僅有美國兩個大學圖書館藏有,另一處為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亞圖書館(The East Asian Library and the Gest Collection at Princeton University)。臺灣反不見此標題留存,但應是作為同樣的一批地圖和製作,以另一標題《新編中國歷史大掛圖》(以下簡稱《歷史掛圖》)發行,臺灣有三所大學圖書館收藏。[2]
在當今圖片資料和教學方式都走向數位化的時代,卷軸掛圖大多變成過去時代的歷史文物,更接近博物館的觀賞物件。臺灣大學所藏的《歷史掛圖》中之數幅,更是狀況殘破,某種意義上,作為20世紀的出版品,它們還未被置入特藏保護,然若以過去使用狀況考量,物件僅需經過40多年,殘破情形卻如數世紀以前的史料文物般,甚或更加嚴重。
《近代史掛圖》的27幅卷軸,每幅皆有綠底厚裱絹紙,尺寸約超過110*75公分。裱褙的背面接近卷軸處,有一長方形白色標籤,地圖捲起時可見。白色標籤上面印有地圖序列編號和個別標題,並在右側直式書寫「教育部審定執照審字第四五一三號」(圖1)。雖然這件作品與賈德納原收藏的關係不明,但由它進行幾點有趣的觀察,可聯繫起關於臺灣戒嚴前的歷史教育、美國的中國歷史資料收藏、和中美關係等議題。筆者去年開始接受布朗大學圖書館之委託對其進行初步研究,圖書館因進行文件和史料數位化計畫,偶然地整理出這套地圖,長期被遺忘在賈德納特藏室中。和普大的藏件應類似,館方僅有簡要資訊,而以有教育部審定字樣認知為國民教育所用,大概也是目前對其唯一的認知。《近代史掛圖》或《歷史掛圖》,就筆者所知,目前還未有專題研究。
圖1 《中國近代史掛圖》圖1外觀,美國布朗大學圖書館東亞特藏。
以下以布朗大學的這套地圖為主要物件,略談幾點本人的研究,並對其相關學術價值提出淺見。簡言之,除了由它去思考解嚴前臺灣歷史和國民教育的問題,當今臺灣已經離開戒嚴時嚴肅的反共氣氛,這套中國歷史掛圖的內涵和議題更顯過時。然而,如何書寫和圖寫中國和其歷史,至今在臺灣仍相當具討論意義,因為不同意見仍存。本人認為僅數十年前臺灣走過之經驗,對此議題進行歷史研究,仍能帶來些許新的體悟,或可讓我們更多地以歷史的眼光,而非政治意識的眼光來看過往的這套中國史詮釋。
《中國近代史掛圖》之內容
《近代史掛圖》的27個主題,按照年代順序先後排列,主要以事件為主角,標題如下:
- 明初的疆域形勢(1368–1424)
- 明末的疆域形勢
- 滿清入關及南明之抵抗(1644–1662)
- 鄭成功的北伐與臺灣之開拓
- 盛清的疆域形勢
- 中英鴉片戰爭(1839–1842)
- 英法聯軍之役 (1856–1860)
- 太平天國的勃興(1851–1856)
- 太平天國的敗亡(1857–1865)
- 捻回之役(1853–1873)
- 左宗棠戡定新疆回亂(1876–1878)
- 同光間的自強新政,附清末各國對華鐵路政策(1860–1894)
- 中法戰爭(1884–1885)
- 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
- 列強勢力範圍之劃分與港灣租借(1897–1899)
- 庚子拳亂與八國聯軍(1900–1901)
- 日俄戰爭(1903-1905)
- 清末的疆域形勢
- 國父領導下的十次革命(1894-1911)
- 辛亥各省之光復(1911)
- 國民革命軍北伐與全國之統一(1926-1928)
- 二次革命與討袁運動(1912-1916)
- 日本對華之侵略(1931-1937)
- 八年抗戰之經過(1937-1945)
- 太平洋戰爭(1941-1945)
- 俄國對華之侵略(1689-1949)
- 蔣總統的建國偉業(1887-迄今)
每一幅地圖,在畫面上有方框標示標題,某些標有年代。從明初的疆域形勢開始,終於蔣介石(1887–1975)領導中華民國在台灣。且每一幅圖,皆在角落或畫面邊緣處,有如下資訊(圖2):
圖2 《中國近代史掛圖》圖3細部,美國布朗大學圖書館東亞特藏。此照片取自圖書館之電子資料庫介面(Brown Digital Repository),右上角為全圖和細部位置標示。
臺北 大眾文化社出版
編輯者 大眾文化社編輯部
校訂 臺灣大學教授李守孔
布朗大學此套,保存狀況極佳,且每一幅皆可在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公開閱覽,並具高解析度之放大縮小等檢視功能。[3] 除了圖15和18,每幅地圖亦包括數個方框說明文字,散佈於畫面中大致的相應位置(圖3)。雖然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多圍繞中國大陸本身,然地圖是以事件為中心,因此其地理的描繪,會因事件而有重點不同的強調。圖15是一個以地理方式圖示列強勢力範圍的說明圖,在其周邊還包括五個小幅的附圖,雖然沒有方框說明文字,然整體更類似圖表(圖4)。另在27幅中,有附上小附圖或詳圖者共有12幅(《近代史掛圖》圖1、4、5、7、10、13、14、15、16、18、19、和27),有些詳圖甚另有新標題,全套地圖是以歷史事件的說明為優先功能。
圖4 《中國近代史掛圖》圖15,美國布朗大學圖書館東亞特藏。
臺灣所存的《歷史掛圖》,出版於1985年,標題有新編二字,似乎應有更早的原始版本,然至今不知。全套共57幅,照時序分為三集。一個合理的猜測是,《近代史掛圖》應由此挑出再重新印行。《近代史掛圖》的前五圖,是《歷史掛圖》第二集的最後五圖;而圖6之後的22幅,就是《歷史掛圖》的第三集。出於同樣的編者和出版者,圖式在兩套是完全一致的情形來看,這兩套地圖可確定是同一製作,不過原先何者先出,目前無法證實。《近代史掛圖》的27幅與《歷史掛圖》的第三集完全一致,除了在後者中,「英法聯軍之役」(《近代史掛圖》圖7)是放在「左宗棠勘定新疆回亂」(《近代史掛圖》圖11)之後。另,兩套地圖僅有的一個差異在於最後一幅的標題:《近代史掛圖》的標題為「蔣總統的建國之業」,《歷史掛圖》則改為「先總統 蔣公的建國之業」。這個差異的意義在於,後者之尊稱在戒嚴時期的臺灣幾乎視為必要,因此,《近代史掛圖》極可能是完成於蔣總統過世之前,即1975年前。這個看似細小的標題差異,對照當時的歷史脈絡,卻是相當關鍵的元素。有著教育部審定執照,兩套掛圖對蔣氏之稱呼必經嚴肅的官方許可,不可能任意行之。
如上言,《近代史掛圖》和《歷史掛圖》的作者為大眾文化社編輯部,李守孔(1923-2014)教授的角色應為最後校訂和審閱者。編輯者已不可考,李氏的角色卻很重要,《近代史掛圖》的主題敘事和關鍵重點,確實呼應李氏所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教科書之結構和內容。整體而言,《近代史掛圖》的一個敘事之方式和角度,確實代表戒嚴時期臺灣的中國現代史敘事主流,或是唯一的方式。它不見得是李氏創建,也非由他的著作獨見。而《近代史掛圖》的方框說明,主題的選擇和某些文字,甚至直接源自李氏的教科書。每個方框說明文字大多以一個統治年代起始,因此照年代前後閱讀,方框文字可以引領一套閱讀此圖的方法,這應也是該地圖設計此法之目的。地圖可以對照李氏的教科書而讀,或反之亦然。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李守孔教授
李守孔教授是臺灣知名並著作等身的中國史學家。1923年生於河南,李氏的學習生涯多在長年的戰亂中渡過,畢業於河南大學,受教於姚從吾(1894-1970)。後被推薦入教育部僑教師資人選,因緣際會至臺灣後,於1948年開始任教於臺灣大學歷史系,此後直至1990年退休。根據目前最詳實的林能士所撰對李氏之生平敘述,約1955年始,他開始從事中國現代史的研究,當時這類課程有所需求,然國內相關的教研資源皆極為缺乏。李氏第一本中國現代史教科書出版於1958年,之後他陸續增補有不同版本,也持續再印。[4] 1965年,李氏升等為正教授時,已出版多篇論文,並亦在此年,他最重要的中國現代史著作之一,《國民革命史》出版,此應為當時臺灣史學界,論此主題之第一本學術專著。該書起於孫文(1866-1925)生平,歷經國民政府的發展,終於中華民國在臺灣的建立。在這敘事中,兩位最關鍵的人物即為孫文和蔣介石。此書所顯示的分期和主題,深刻地影響了後來臺灣對民國史的寫作,類同的敘述主軸,也清楚地呈現在《近代史掛圖》的圖19至圖27—以孫蔣兩位人物貫穿敘事的核心。比較《近代史掛圖》與李氏著作,唯一一個明顯的差異是,《近代史掛圖》的序列完全省略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和國共內戰。另值得一提的是,圖19標註起於1894年,在李氏研究和教學中,皆強調此年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將此年訂為孫氏革命的開始,可以推測李氏史學中認定孫氏對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李氏提出的理由是,此年開始,西方各國著意分裂和割據中國,這樣的野心,之前還不明確。[5]
李氏的大學教科書專著,有兩種標題行世,一為《中國近代史》,一為《中國現代史》,其修訂、重印和再版最多的高峰約為1970年代。有教育部審定的《近代史掛圖》,意屬大學階段前之國民教育使用,並非針對大學教科書配合。然就如上言,兩者確實可作為某種圖文搭配之使用。再者,李氏此兩書,前者起於鴉片戰爭至清朝亡,後者起於孫文革命至中華民國在臺灣。在中國史或因這兩個分期而區別出近代與現代兩個時代指稱,一般來說,西方歷史書寫中,在鴉片戰爭之後的時期,都可廣義地視為現代史(modern history)。《近代史掛圖》的最初五圖,從明初至盛清時序之加入,是其一顯著特色,因為除了最早版本的《中國近代史》,李氏曾從明末開始撰述,之後在多次修訂再版的兩個標題專著中,這個近代的時間軸未曾再被採用,更遑論從明初開始。較早具代表性的蔣廷黼(1895-1965)之《中國近代史》(1938),就已明言中國從19世紀開始所面臨之巨大轉變,因此中國之「近代」,大部分廣為接受的起始期,都由中英鴉片戰爭開始。《近代史掛圖》所顯示之近代的時序起自明初,具相當特殊性,不見於李氏之書。以同性質的大專教科書而言,1970年代僅有張玉法之書(1978)是從鴉片戰爭前開始敘寫—第一章標題為「滿清的開國規模」。[6]《近代史掛圖》最初五圖之時序編入,不見得為李氏所提議的話,最可能是編輯部之意。
《近代史掛圖》上李氏之教授頭銜清楚標示。李氏實則一直到1965才正式升等為正教授,就算地圖上教授之稱僅代表某種尊稱,然李氏亦不可能於1959年前同意使用此一頭銜—此年他剛升上副教授,而且也剛投入中國現代史的研究不久。因此,照以上討論來看,《近代史掛圖》最有可能是製作出版於1965-1975年間。
《中國近代史掛圖》與臺灣國民教育
《近代史掛圖》與國民教育的關係值得追究。然李氏似乎沒有太多地投入國民教育之研習和制定,亦並無投身國高中教科書之寫作,他只曾列名於1970年教育部之「修訂國民中學暫行設備標準委員會」之名單中。[7]。然而,李氏之教科書和研究經常在教師手冊中被引用。根據1971年「高級中學歷史科課程標準」發行之《高級中學歷史教師手冊》,舉其1974年出版之一例,其中有八個地圖,就對應至《近代史掛圖》之同主題(《近代史掛圖》圖7、8、9、10、13、14、16、和17),地圖本身和附圖之安排幾乎皆同(圖5、6)。[8] 雖然因《近代史掛圖》出版年代之不確定性,兩者的類似關係亦僅能說明它們有所關聯,但這個關聯卻可印證《近代史掛圖》對高中歷史教育的功能—教師手冊通常補充更進階的資料,以提供老師規劃教學之用。而且,1970年代臺灣之教科書大抵皆黑白印刷,地圖也僅以黑色線描示之,《近代史掛圖》的大幅彩色地圖,具有教學和閱覽上相當之優勢。
圖5、6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歷史教師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第三冊頁98;對比《中國近代史掛圖》圖13。
另值得注意的是,在1957年中學暫行設備標準中,「歷史科設備標準」之表列,「掛圖」佔最高比重,此後之課程標準(即今所指之教育部課綱)亦皆如是。1968年之《國民中學暫行課程標準》明言歷史大幅掛圖之使用意義如下:
時與地為歷史之雙眼,故於綜合講述之前,應懸掛大幅歷史地圖與簡明史事年表,確定所講史實之地點與時代,使學生對於史實有真切的認識。[9]
之後在1970和1980年代教育部對國高中的課程標準中,都明列掛圖之需要,且掛圖和地圖集,也會歸類在「圖書設備」中,甚至更進一步地規定其主題或提供參考書目(圖7)。從這個背景不難想見,《近代史掛圖》和《歷史掛圖》之出版,是配合廣大的全國教育現場所需。在國民教育嚴格被政府單一控管的時期,它們是否由某教育機關委製,目前並不清楚。然而,即使李氏之史觀與官方之中國現代史敘寫同調,教育部發布的課程標準中,若有提供參考書單,《近代史掛圖》和《歷史掛圖》從未名列其中。
圖7 教育中等教育司編,《高級中學設備標準》(臺北:正中書局,1985),頁110-111。
大眾文化社、民初以來之「疆域」觀念
大眾文化社是一間民間公司,成立於1959年,於1960至1970年代,以印製大幅掛圖為其出版特色。目前在中央研究院近史所郭廷以圖書館,著錄有一件大眾文化社出版於1959年之《臺灣省大地圖》,然因保存狀況欠佳,目前被告知無法調閱,圖書館亦無任何照片和數位化資源可提供。另大眾文化社還出版《臺灣省行政圖》,傳為1965年製。[10] 兩者(或為同一?)可能是1949年後第一幅以臺灣本島為主角的地圖。兩者並皆著錄編輯者林煥堂,他亦為大眾文化社之負責人。另於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還有一件大眾文化社之《世界形勢圖》,編者同,然年代不明,右邊外緣有「內政部審定」字樣(圖8)。[11] 再者,臺灣大學大氣系圖書室藏有兩件大眾文化社編輯部編輯之地圖:《最新世界大地圖》(1972)和《中華民國全圖》(1973),皆為長寬超過100公分之掛圖。與郭廷以圖書館之狀況類似,暫不提供閱覽。本人在此研究過程中,逐漸理解這類大掛圖,過去視為必需的「教具」,在僅僅近三四十年內因不再被需求而遭打入冷宮,然過去可能使用頻繁而磨損,在沒有被置入特藏保護下物件之狀況並不佳,但又尺寸龐大,圖書館僅能定義為特殊材料而無法調閱。而且大多沒有被考慮有立即數位化之需求,因為使用率已低,或也因被認為研究價值不高。在這環環相扣而落入倉庫之命運中,這些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留存,史料之難見和破損,在本人進行此研究的過程中,深深感受其驗證了一個觀察—現代史的研究,並不比年代更早的研究有更多史料上的優勢。
圖8 《世界形勢圖》細部,收藏地與照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
對於大眾文化社和編輯部,目前一無所知。《近代史掛圖》亦是在上面幾件地圖的時間脈絡中完成。地圖在教育現場為必備,然在戒嚴時期,地圖具高度敏感性。如何繪製中國和臺灣,在當時是相當政治性的議題,因此可想見,作為教材的地圖,會是審定單位高度重視的對象。事實上,大眾出版社曾分別在1965年和1968年,被內政部和僑委會行文,指出其出版未經審查之地圖,包含「禁售匪偽地圖」,以及其出版之「世界形勢圖」內容有誤等。[12] 這類官方查禁之舉,具體表示在戒嚴時期,政府當局高度關切「政治正確」地圖的必須性。《近代史掛圖》雖以歷史事件為中心,然歷史地圖就是整合歷史與地理兩學科的表述。所謂之政治正確,確實牽涉到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就與政治意義緊密結合的「疆域」一詞—疆域通常是一個政治性的語彙,而這個觀念的提倡與中國地理學之興起密切相關。在這個論述脈絡中,圖製疆域和認識邊疆,會有益於國家治理和民族主義。因此,1935年出版的《中國歷代疆域形勢史圖》,便以疆域形勢圖表示中國朝代之更迭,「疆域」或「形勢」之地圖,就是朝代政治力量的展現,是能呈現「中國過去的悠久光大」。此著因此能改進「狹義無能的地理學」,「以資喚起民眾走向,自救,救國之道途」(圖9、10)。[13] 同樣標題之著作,1953年再次出版於臺北,出版者另為中國生命線雜誌社,此雖非政府單位,但署名為王華隆之序文提及出版社名稱原與疆域概念有關:
誠以中國版圖遼闊,所謂生命線,多在邊疆,尤其東北與西北。東北,吾之故鄉也,其為中國生命線,殆盡人而知之,否則,何以有「九一八」事變?[14]
圖9、圖10 魏建新,《中國歷代疆域形勢史圖》(文化館,1935),目次和序文頁,和圖17。
序文後附上臺灣省教育廳編審委員會之意見為:「本圖對民族精神教育頗具鼓勵作用」(圖11、12)。所謂之生命,實為國家之生命,而具民族精神之提升功能,則從1935年之著即明確表達。民族精神之提升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實散見上文討論的教育部數次發布之國民教育標準,也在李氏教科書中。為傳遞疆域所具有之意識形態和教育作用,地圖無疑地是最實用的視覺材料。《近代史掛圖》亦有明初、明末、盛清、和清末四個疆域形勢圖,而對於邊疆地區之著墨,牽涉到晚清至民初的中外關係等,亦是《近代史掛圖》整套著作相當核心的主軸。臺灣大學圖書館有由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測量處所製作的大幅「中華民國全圖」和「世界全圖」,最早有1947年出版者。這類製作說明了在戒嚴時期與對疆域高度敏感的氛圍之下,地圖的製作理皆由國防部統籌進行。而且,在當時臺灣強烈之反共和復國之國家意識下,聯勤的地圖既求科學上之正確,但也不忘提醒:「本圖界線不做政治依據」(圖13)。這句話反顯示出,地理或地圖應傳達政治力量。在反共復國的年代,中華民國之疆域在地圖上之呈現(圖14),一直與實際上中華民國在台澎金馬之主權所及地,有所不同。
圖11、圖12 中國生命線雜誌社編輯委員會,《中國歷代疆域形勢史圖》(臺北:中國生命線雜誌社,1953),封面,和頁3。
圖13 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印製,《世界全圖》(1965),其一頁和細部,臺灣大學圖書館輿圖資料區。
圖14 《世界形勢圖》中之中華民國全圖(橘色標示),收藏地與照片提供: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
結語
《近代史掛圖》如何到達美國,並無資料可知。倒是上言圖19至27省略中國共產黨發展和國共內戰,因此在圖23至27,完全強化對外關係,可以觀察到對美國參與二次大戰之強調,特別如太平洋戰爭一圖。這部分背景可與賈德納之經驗作部分聯想。李守孔之學術在其生平,並無與美國學界有顯著接觸,然僅在一份國立編譯館1973年回覆行政院的公文中,提及前一年已與李氏簽訂一部中國現代史之寫作,李氏也已交付,而此作亦將進行英譯,由幼獅書局付印後,分送美國各公共圖書館。此事之背景源自1973年初,在美華僑學者王聲遠行文行政院,為海外宣傳和打擊中共統戰,應「編印一部含有正確解釋之『中國現代史』」,因目前美國所有者「多曲解史實」。[15] 此事後續如何,及英譯本何在,還有待追索。大約預估這些時間點亦是《近代史掛圖》完成或到達美國之時,則《近代史掛圖》可以在海外發揮的教育功能,將與當時中美聯合對抗中共之國際背景,和中華民國之海外宣傳和僑務事業,都有所關係。
《近代史掛圖》看似傳統過時的中國現代史觀,經由上述歷史脈絡之分析,此套民間印製地圖之特殊性,還有些許議題,如戒嚴下之大眾文化社之發展,歷史和地理科教學中對疆域概念之強化,以及地圖印製審查和海外宣傳等,都值得再探。
註腳
[1] 關於賈德納藏書和其生平,參閱洛克斐勒圖書館東亞部門主任Wang Li以下一文:“A Cultural Envoy Who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American Sinologist Charles S. Gardner and His Chinese Collection” (2019),見圖書館網站連結:https://library.brown.edu/collections/eastasian/; https://repository.library.brown.edu/studio/item/bdr:853421/.
[2] 三所大學圖書館為中正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和臺灣大學。中正大學有《歷史掛圖》的全部57幅, 臺北科技大學所藏有少數缺件,而臺灣大學圖書館所藏的圖數最少。
[3] 此資料庫名稱為Brown Digital Repository,目前系統中27幅地圖是分開編目,以下為第一幅的連結網址:https://repository.library.brown.edu/studio/item/bdr:1103360/.
[4] 林能士教授作爲李氏的學生,其撰述之李氏生平和著作目錄,公認最為詳實有據。此文和其他李氏近身師承的學生們所寫的關於其生平和一手紀錄,皆見於以下「臺大歷史學系李守孔老師紀念網站」: http://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leshku/leshku_lifetime.html.
[5] 本人於臺大歷史系就學時,於1989年修習李師開設的「中國現代史」必修課程。當時課程筆記第一點即為此句:「中國現代史開端,當為1894,光緒20年,因乃國運轉變之關鍵。」(本人筆記)就如幾位先輩老師們在紀念網站中之文章所言,李師上課滔滔開講,似乎是巧妙並清楚地將他的著述轉為口述,即使口音略重,然講論流暢不絕。口述的好處是,有時能精簡地傳遞著述中細膩繁複的論點,亦即做到重點提示。在同樣這第一堂課的筆記中,李師還曾提過中國現代史與一般斷代史有所不同,因有兩點困難:一為資料太多—上至政府公報,下至私人著作和報紙刊物等;二為是非難斷—同一事之記載常有很大的出入。
[6] 張玉法,《中國近代現代史》(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78)。
[7] 教育部發布,《國民中學暫行設備標準》(1970),頁557。
[8] 國立編譯館主編,《高級中學歷史教師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1974)。此處所提八個地圖,來自以下頁碼:第二冊之頁31;第三冊之頁74、75、87、98、108、177、190。
[9] 教育部發布,《國民中學暫行設備標準》(1968),頁93。
[10] 此圖和相關資訊可見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03.017.0141.
[11]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之「世界形勢圖」,在這次研究中申請閱覽,很快得到館方之照相協助。在此特別感謝圖書館在疫情間很快的處置。
[12] 此處僅根據國家檔案資訊網之條目,細部文件還待深入研究,兩文件之條目連結如下:https://aa.archives.gov.tw/ELK/SearchDetailed?SystemID=MDAwNjUzMTQyNg==
https://aa.archives.gov.tw/ELK/SearchDetailed?SystemID=MDAwNDUxNTg3Nw==。在此感謝本人研究助理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蔡旻遠同學,對本研究部分資料搜尋之協助(包括此資訊網和民族所圖書館之所有聯繫)。
[13] 魏建新,《中國歷代疆域形勢史圖》(文化館,1935)(出版地不詳)。此書全文可見於國家圖書館之臺灣華文電子書庫,連結如下: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TL-9900015102. 此處引文皆來自於目次與序文頁,如附圖。
[14] 中國生命線雜誌社編輯委員會,《中國歷代疆域形勢史圖》(臺北:中國生命線雜誌社,1953),頁3。
[15] 此案之所有文件,著錄於國史館檔案史料「蔣經國總統文物」,登錄號005000000613A,全文可見於以下連結:https://ahonline.drnh.gov.tw/index.php?act=Display/image/1662425r=uuAK4#85J. 此處兩個引文皆來自王氏信件。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陳慧宏/一套收藏於美國的中國近代史掛圖:臺灣戒嚴時期歷史教育之政治意涵與疆域概念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一套收藏於美國的中國近代史掛圖/ )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