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亦芬(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今年開春以來,高中文史社會課綱與特定出版社對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一再引發台灣社會的高度爭議。政府一方面以違反程序正義的粗糙手段,刪除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原本有關「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殺」等內容,而以輕描淡寫的「政府濫用權力對人民的迫害,以及殖民政府對殖民地人民的歧視」來取代;另一方面又以「經過合法程序審查下通過」為由,對充滿黨國意識形態的特定出版社編寫的歷史教科書進行背書的工作。[1]

國家機器與政府官員這種粗魯行徑,應讓大家徹底看清:「受國家控制的教科書」與「現代民主社會」之間,本質上存在著互不相容的矛盾。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不管哪一黨執政,都會爭論不休。若真的要為國民教育必須使用的教科書問題解套,台灣公民社會應該嚴肅思考的其實是:讓課綱與教科書撰寫脫離「受國家機器宰制」的可行之道何在?公民社會(包括各種NGO組織)參與教科書品質審定的機制又該如何建立?

 

一、課綱與教科書編修:不斷追求具體落實普世人權價值的「過程」


台灣社會近年來之所以在高中課綱與歷史教科書問題上有許多爭議,關鍵的迷思在於:以為課綱所制定的,就是最核心的知識體系;而歷史教科書,就是代表國家認證無誤的標準歷史知識。在升學考試掛帥的中學教育傳統裡,為了以「標準答案」作為升學競爭的客觀依據,很少人會質疑,「國家」所認定的課綱與教科書本身,是否有值得商榷之處?是不是需要公民社會經常加以討論和檢視?正因大家通常把討論焦點集中在「教科書」與「升學考試」緊密的連帶關係上,更讓黨國機器覺得,透過考試領導教學的機制,只要能對課綱與教科書下手,就能遂行「撥亂反正」的企圖。[2]

然而,當大家把爭論焦點鎖定在台灣史的用字遣詞是否正確之際,我們卻忘了更根本的問題:就是去提醒我們的莘莘學子,不要把教科書的知識當作唯一的知識來源,更不要將教科書傳達的知識內涵看作國家「保證」過的「正確無誤」。換言之,我們如果要打破威權政府對課綱與教科書的宰制,除了抗議不當的用字與詮釋外,更應提醒學生與家長:教科書並非「升學寶典」,多去涉獵教科書以外的知識,也是相當重要的。

畢竟,再怎麼說,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教科書。舉例來說,近三十年來,德國歷史教育非常重視對納粹問題的反省。不僅規定歷史課本對納粹政權的討論要有獨立篇章,也要求歷史課要有足夠比重的授課時數來討論納粹獨裁帶給全世界的禍害。然而,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已經成為世界楷模了,德國的歷史課與歷史教科書就沒有必要再求進步了嗎?


照片 1

圖1  德國歷史教科書Geschichte plus(九年級)。課本插圖引用蘇俄畫家Jacobus Belsen於1932年所畫的嘲諷畫《希特勒如何把「合法」一詞掛在嘴邊》,藉此告訴學生,希特勒奪權的手段就是假藉「一切合法」的名義,卻對反抗他的人民動刀動槍。在這幅畫裡,「合法」一詞也被畫得像是代表國家暴力的盾牌與拒馬。

攝影:花亦芬


照片 2

圖2  德國歷史教科書 Geschichte Kursbuch 課本插圖:慕尼黑大學反抗希特勒獨裁的「白玫瑰運動」三位核心人物Hans Scholl, Sophie Scholl與Christoph Probst之合照。
雖然這三位年輕人最後都慘遭蓋世太保毒手,但年輕世代以和平非暴力方式對抗法西斯獨裁的可貴精神,卻是德國歷史教科書希望年輕學子記取的。

攝影:花亦芬


今年1月27日發行的《明鏡線上週刊》(Spiegel online)指出,德國歷史教科書雖然討論納粹大屠殺的篇幅越來越多,但是從歷史學專業眼光來看,少數版本的教科書使用的敘述語言仍不夠精確。例如說,不應將歐洲屠殺、迫害猶太人的原因簡化成希特勒一人所為,卻沒有檢討整個納粹共犯結構的深層問題。[3]

此外,全世界最有聲望的教科書研究中心——位於德國布朗史維格(Braunschweig)的「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Georg-Eckert-Institut für Internationale Schulbuchforschung in Braunschweig, 簡稱GEI)的一項研究也指出:德國中小學教科書對「以色列」現代發展的介紹並不足夠。為此,該中心自2010年起,特別與以色列共組中小學教科書調查委員會,針對德國所有版本的歷史、地理與社會科學教科書中,有關以色列當代公民社會新發展的敘述,進行全面性的檢查。「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負責此活動的Dirk Sadowski博士對這項活動喊出的口號是:「喚起憂慮,建立信任:中小學教科書是政治問題」(“Ängste wecken, Vertrauen bilden: Schulbücher sind ein Politikum”)。[4]

由此來看,德國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與製作,在世界上雖已享有非常高的肯定,但從德國人自己的眼光來看,課綱與教科書永遠需要不斷再調整、再修訂。換言之,應將課綱或教科書的修訂,視為一個社會往更重視普世人權價值方向邁進的「過程」,而非像目前台灣政府的做法,透過操弄國家機器,強行將「定於一尊」的黨國意識形態植入課綱;且以「合法」之名,為特定出版社發行的問題版本護航。

我們必須認識到,為了更好的教學品質與教學方法,不管是課綱還是教科書,的確有必要時時加以修纂。但問題是:往那些方向修訂?如何透過這個不斷修訂的「過程」,打造具有多元價值的公民社會,讓在學校讀書的孩子有開闊的世界觀,擁抱普世人權,願意為公義及世界和平努力?

今年一月底,正當馬政府透過所謂「微調」,將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裡原本涵蓋「我國的白色恐怖、良心犯、德國納粹等政權清除異己的種族大屠殺」等內容,以輕描淡寫的「政府濫用權力對人民的迫害,以及殖民政府對殖民地人民的歧視」取代之際,「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剛好一起發表他們長達數年所作的重要調查結果––「有關納粹大屠殺國際教育現況:全球教科書與課程設計調查報告」(“International Status of Education on the Holocaust. A Global Mapping of Textbooks and Curricula”)。[5] 這是針對全球145個國家國民教育在有關納粹大屠殺的相關課程設計與教科書內容所進行的大規模跨國調查。調查重點在於:國民教育是否將納粹大屠殺視為課程設計裡不可或缺的重要項目?教科書是否有獨立篇章討論納粹大屠殺帶來的禍害?與此相關的課程是否有足夠份量的授課時數?

雖然完整版的調查報告尚未出爐,但根據調查單位在今年一月底公佈的結果可知,西方民主國家國民教育對國族主義的危害與納粹大屠殺的議題相當重視,歷史教科書都特別規劃單獨一章來討論。反之,越不重視人權的國家,如盧安達與中國,納粹大屠殺在教科書所占的比例越小。這些不重視人權國家的教科書通常不會以專門的篇章討論納粹帶來的禍害,而「只是以幾筆輕輕帶過的方式,將之與其他地區性的種族大屠殺相提並論。」[6]

從以上的標準來看台灣的高中教科書課綱,也是不及格的。這個狀況政府若不再加以特別重視,近幾年來,我們的年輕學生因對納粹歷史無知,一再引發以色列嚴重抗議與鬧出國際笑話的風波,恐怕不會只是個例。大家應該還記得,2011年三名年輕人穿著納粹軍服參加國防部暑期戰鬥營,國防部不但沒制止,竟還將他們的照片公佈在國防部官網上,引發以色列駐臺辦事處嚴正抗議。[7]去年年底,在「下一代幸福聯盟」反對多元成家草案的凱道遊行裡,又有一個高中生穿著納粹軍服參加,再度引發以色列駐臺辦事處抗議。[8]

 


影片引自:【民視新聞】〈國防部戰鬥營 學生穿納粹軍服〉,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FuGqk2M40o

 

反同的納粹

圖3  圖片引自洪聖斐,〈怪哉!縱放納粹言論還想讓下一代幸福〉,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527

 

二、「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


以上有關台灣青少年因為對納粹歷史無知,鬧出國際笑話,其實正顯示出:我們的國民教育在國際觀的培養上,還有相當進步空間。如何進步?關鍵不在於在塞更多內容到教科書裡讓學生記誦,而在於我們必須揚棄國族主義的迷障,跳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陳腐思想,不要再讓歷史教科書成為國家機器企圖在青少年心中建立「我者」與「他者」(或「我們」與「他們」)有所不同的洗腦工具。

有關德國歷史教科書長年以來在這方面的努力,前面提到的「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居功厥偉。

「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由德國布朗史維格(Braunschweig)大學歷史學教授Georg Eckert(1914-74)於1951年創立。鑑於納粹時期,德國為了強力形塑國族意識,不斷透過教科書醜化「對敵」形象,讓教科書淪為打造支持法西斯政權的幫兇,二次戰後,Georg Eckert希望透過國際間友善的對話,幫助德國在教科書編寫與中小學歷史課程安排上,跳脫國族意識形態偏見。1951年創立時,他先設置第一個跨國對談的教科書合作機制——「德法中小學教科書委員會」(Deutsch-franzoesische Schulbuchkommision),讓德法歷史教師針對兩國在詮釋歐洲歷史發展的爭議問題上,有可以長期對話的平台。1975年,又接著成立與波蘭歷史及地理老師對話的「德波中小學教科書委員會」(Deutsche-polnische Schulbuchkommision),發表《給德波歷史與地理教科書編寫之建言》。1985年再與以色列合作,發表《給德以教科書編寫之建言》。

透過這些雙邊或多邊的長期對談,「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致力於用宏觀的國際視野,幫助學生在閱讀教科書時,多元地瞭解德國與世界的關係,以此積極帶領德國走出過去從國族文化觀點編寫教科書的傳統。

為了鼓勵優良教科書的編撰與出版,自2014年起,「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在各邦文化教育部長聯席會議(Kultusministerkonfernz)贊助下,設立「年度優良教科書獎」。每年都針對中小學各科教科書與補充教材進行評比,提供學校老師選書時參考。

 

2013優良教科書

圖4  Ernst Klett出版社於2011年出版的高中最高年級歷史教科書《歐洲與世界:從上古至1815年》獲得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2013年年度優良教科書獎」。

截圖自:http://www.schulbuch-des-jahres.de/preistraeger/preistraeger-2013.html/


Geschichte-und-geschehen-oberstufe-neue-ausgabe-071914464

圖5 Ernst Klett出版社於2014年出版的高中高年級歷史補充教材《歷史與記憶文化:世界各國國定紀念日/假日及其相關歷史迷思》獲得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2013年年度優良歷史科補充教材獎」。

圖片引自:http://www.schulbuch-des-jahres.de/preistraeger/preistraeger-2013.html

 

三、「去國家化」的德國教科書政策


除了「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不時對德國教科書內容提出具有高度影響力的警訊與提醒外,德國教科書政策也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德國各州獨立自主權相當大,因此,各州「中小學教育部」(Schulministerium)會根據自己那一州對國民教育的理念,彙集各個教育團體提出的專業看法,研擬符合最新學術專業水準與當代教育理念的課綱與教科書審查機制。[9] 整體而言,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反映最新又最好的專業研究成果與教學法。對有爭議的歷史事件,以呈現多元觀點的史料取代主文敘述,讓學生透過思考與理性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然而,對於納粹慘絕人寰的暴行,則必須有徹底的反省與檢討。對德國在歷史文化根源上的反猶傳統,也要加以批判。


NRW 課綱

圖6 北萊茵-西伐里亞州在網路上公佈高中最高年級新的課綱資訊,其中包括正在研擬增加中文、日文、土耳其文課綱的草案(涵蓋各教育團體的建議)。

截圖自:http://www.standardsicherung.schulministerium.nrw.de/lehrplaene/lehrplannavigator-s-ii/

 


有些出版社除了出版全德國適用的教科書外,也針對個別的州自己在歷史地理人文的特色,出版專門適合該州需求的教科書。面對林林總總的版本,每一個州的中小學教育部每年都會公布年度通過審定的教科書名單,學校老師則針對自己學生實際的學習狀況,做出選擇。換言之,站在教學現場第一線的老師擁有教科書的最終選擇權。


各州通過的教科書名單

圖7  網路上很容易查到德國各州中小學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教科書名單。

截圖自:http://www.bildungsserver.de/Zugelassene-Lernmittel-und-Schulbuecher-522.html


民主的教科書

圖8 德國高中的社會科學教科書以「當代民主」為核心概念來教政治學與經濟學。
最上面兩本《當代民主》教科書專門為Hessen州編撰,中間兩本《當代民主》教科書專門為首都柏林編撰,最後兩本《人與政治》則是全國通用。

攝影:花亦芬

 

四、德國「消基會」也對審查教科書「品質」有興趣


除了有「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這種國際級的NGO組織、以及各州中小學教育部委託學校老師所組的委員會為教科書品質把關外,德國消基會(Stiftung Warentest)也於2007年開始進行教科書抽檢工作。德國消基會的做法與其他由「大人」主導的審查機制不同之處在於,除了學者專家與老師外,他們也邀請高中生一起參與。每本教科書都至少有55位以上的高中生一起參加審查工作。

 

消基會

圖9  2007年德國消基會在官網上公佈「教科書抽查結果:成績欠佳」。

截圖自:http://www.test.de/Schulbuecher-Schlechtes-Zeugnis-1577822-2577822/


消基會此次抽查了十個版本的高中生物教科書、以及七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抽查結果發現,有幾個版本的生物教科書寫得太難、太複雜,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作業也缺乏引導學生做進一步自發性的思考。反之,有些版本的生物教科書相當能針對該年齡層平均的認知理解能力書寫,課本版面設計讓人一看就知該章節的主旨。文字敘述簡明清晰,作業設計也多元有趣。

抽查歷史教科書的結果則發現,有些歷史教科書沒有根據最新及最好的學術研究成果來寫;有些在當代史的敘述上,沒有加進最新的發展現況。此外,有些版本的歷史教科書觀點太單一,沒有注意到如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歷史,並以理性且具說服力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詮釋。

德國消基會將高中生一起納入評審團的做法,與完全只交給專家與老師審查的調查機制相較,所得到的結果確有差距。有幾個版本的教科書深獲高中生讚許,但看在專家學者眼裡,卻是「尚待改進」。整體而言,依據德國人自己的標準來看,這次抽查所得到的平均結果是:沒有一本教科書足以被評為「非常優良」(“sehr gut”),大部分教科書獲得的評分都是「尚待改進」(“mangelhaft”)。德國消基會表示,不應以此結果類推到其他尚未被抽查到的科目。但是,值得警惕的是,不管評鑑得分是好是壞,被抽查到的每一個版本的教科書,幾乎平均每五頁就有一個嚴重錯誤——有些是數字錯了,有些則是論述有誤。

若說德國數十年來兢兢業業從事教科書出版,編撰出來的教科書尚且無法獲得大部分德國人的高度肯定,我們就應知,教科書根本不應被看成是提供完全正確無誤知識的載具。反之,它是一個社會以平價(甚至是免費)方式提供給國民受教時的參考,但絕非受教者可以完全安心「服用」的知識內涵。

 

五、台灣現有公民社會可以開始做的方向


德國經驗離我們很遙遠嗎?如何落實在台灣?我們雖然沒有「艾克特國際教科書研究中心」這樣獨立運作、又有崇高國際聲望的NGO機構,但是,德國消基會主動進行各版本教科書審查的做法,卻可以給我們不少啟示。

從三一八學運以來,台灣各NGO團體凝聚起來,共同為各種公共議題發聲、並一起尋找解決之道的努力成果,大家有目共睹。如果各NGO團體都能從自己關懷的角度,為目前的課綱修訂提出建言,也能從國民教育應該重視的重要社會公義觀點出發,對各版本教科書進行評比,並以清楚易懂文字將審查意見公布在網路上,提供各級學校及社會大眾參考,相信會對學校老師在選擇教科書時產生重大影響。此外,這也能讓在學學生(別忘了,我們的學生是網路世代!)透過比較具公信力的團體所發佈的訊息,學會不要盲目被教科書不夠周全、甚至立場有疑義的說法給誤導。

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能有一個「大家一起體檢中小學課綱與教科書」的獨立運作網站,依據年級與科目做仔細分類,並針對課綱內容與各版本教科書做字字句句詳細的檢查;同時歡迎學生、家長、老師隨時將他們使用的心得或發現的問題上網提出,相信許多專家學者都樂意在網路上提供專業看法,供大家參考。學校第一線教學的老師也可反映使用不同版本教科書時發現的優缺點,供教科書業者改善。這樣一來,不僅各版本教科書的問題可以及時被發現,迅速獲得澄清與進一步解釋;對有問題卻一直不肯加以修訂、改善的教科書版本,網路累積的眾多疑問與批評,也可形成公民社會集體的壓力。如果學校老師明知某些版本有問題,卻仍加以選用,家長團體也有足夠的依據來向學校抗議。

 

零時政府

圖10  公民社會應善用網路科技,將課綱與教科書的問題公佈在網路上,讓學生、家長、與第一線教學的老師有公開透明的管道,獲得更正確的資訊。

截圖自:http://g0v.tw/en-US/index.html

 

六、「去國家化」:公民社會應拿回課綱與教科書審查參與權


如果我們能讓課綱的制定與教科書的撰寫脫離國家機器的單一宰制,重回公民社會之手,類似像課綱究竟可不可以調整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會吵到沸沸揚揚。課綱與教科書從來就不是、以後也不可能會是絕對完美無缺。然而,今天這些問題在台灣之所以會遭到眾人撻伐,關鍵在於,究竟該調整什麼?該往哪些方向調整?如果有人要假藉符合「憲法」之名來調整課綱,或假藉矯正國家認同之名來為具有特定政治目的的教科書出版商背書,那絕非現代「公民」與「歷史」教育的目的。

二戰之後的德國之所以花費那麼多心力,從各種不同角度編寫具有多元觀點的優質教科書,不同的NGO團體也時時對教科書品質進行查驗,而且,儘管如此,德國人還是認為他們的教科書不夠好 —— 一切的一切,都只說明了一件事:一戰到二戰的慘痛歷史教訓,讓德國人清楚意識到,想要透過以國族思想為核心的教育快速讓自己成為「大國」或「強國」,不僅會讓原本好好的國家走上瘋狂、沒人性的不歸路,而且每個國民必須為此承受的代價極為慘痛。既然如此,與其用霸道蠻橫的手段擁有短暫的「強國」虛榮,不如以文明的做法建立一個讓人尊敬的國家。正面國家形象帶來的種種長期效益,不是窮兵黷武的短暫利益可以相比的。

教育是為了孩子的未來,教科書的存在是為了開啟孩子的學習興趣,而不是為了幫助一群無法適應民主社會變遷的人,將自己牢不可破的政治偏見灌輸到國家未來主人翁的腦袋裡。老師與家長也應坦率讓孩子知道,不要因目前中學教育主要還受限於升學至上的壓力,就把「教科書」傳遞的知識視為官方認證無誤的「絕對正確知識」。

教科書雖然不完美,然而,西方民主國家沒有輕言廢止教科書的原因在於,這仍是社會各階層比較可以負擔得起的簡便學習、參考工具。只要能放棄國族主義史觀、放棄單一政治正確價值觀,不斷追求改善,不斷追求與民主社會講究的普世價值對話,我們可以藉由公民社會的團結與努力,重新拿回課綱制定權與教科書審查權。若我們願意一起從「去國家化」的基本思考一起攜手出發,台灣是可以慢慢重建「教科書」與「民主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的關係。

 

 


註腳

[1] 翁嫆琄,〈教科書扭曲台獨 蔣偉寧:尊重言論自由〉,新頭殼,2014年5月6日,http://newtalk.tw/news/2014/05/06/46992.html

[2] 林楠森,〈「撥亂反正」的台灣課綱「微調」〉,BBC中文網,2014年2月11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4/02/140211_taiwan_textbook.shtml

[3] Jan Friedmann, “Geschichtsunterricht: Deutsche Schulbücher sind beim Thema Holocaust unpräzise,” Spiegel Online, January 27, 2014, http://www.spiegel.de/schulspiegel/wissen/holocaust-schulbuchkritik-falsche-darstellung-des-judenmords-a-945414.html.

[4] Christoph Richter, “Vorurteile aus dem Lehrbuch,” Deutsche Welle, January 3, 2013, http://www.dw.de/vorurteile-aus-dem-lehrbuch/a-16494453.

[5] “A study about the way in which the Holocaust is handled in schools worldwide,” Georg-Eckert-Institut für internationale Schulbuchforschung, http://www.gei.de/en/news/latest-news/news-details/article/studie-zum-umgang-mit-dem-holocaust-im-unterricht-weltweit.html.

[6] “The Holocaust in schoolbooks,” Leibniz Gemeinschaft, http://www.leibniz-gemeinschaft.de/en/medien/presse/press/single/article/der_holocaust_im_schulbuch_100001118/.

[7] 〈納粹軍裝風波 台灣向以色列道歉〉,BBC中文網,2011年7月7日,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1/07/110707_taiwan_nazi_gaffe.shtml

[8] 蔡和穎,〈遊行民眾扮納粹 以色列關切〉,中央社,2013年14月4日,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314040008-1.aspx;洪聖斐,〈怪哉!縱放納粹言論還想讓下一代幸福〉,想想(Thinking Taiwan),2013年14月4日,http://www.thinkingtaiwan.com/articles/view/1527

[9] “Lehrplannavigator – Kernlehrpläne für die Sekundarstufe II,” Bildungsportal des Landes Nordhein-Westfalen, http://www.standardsicherung.schulministerium.nrw.de/lehrplaene/lehrplannavigator-s-ii/.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花亦芬 / 公民社會如何讓教科書政策走向「去國家化」?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 https://kamatiam.org/公民社會如何讓教科書政策走向去國家化/ ‎)


 

最後修改日期: 2021-06-30

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