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奶茶
1989年春季末,因為原本不相關的兩件事情,使得北京市罕見地出現了一大群西方媒體。當時美國三大電視公司ABC、CBS、NBC的三大主播——Peter Jennings、Dan Rather、Tom Brokaw——全員到齊,這是罕見的大陣仗。歐洲的媒體像路透社、BBC等也都群聚北京。剛剛成立不久,尚未成大氣候的CNN也派了不少記者到北京備戰。五月二十日宣佈戒嚴以後,事情發展愈來愈緊張,三大電視公司只能在新聞報導時段播出,但是CNN作為一個二十四小時的新型新聞頻道卻可以隨時緊盯北京天安門的發展,吸引觀眾的目光,因此而一戰成名,收視攀升,從此之後名列國際主要媒體。CNN對於天安門事件的「記憶」也特別深刻,讀者可以參看 CNN-關於六四報導的節選: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NEW1Uh0lz0,包含遊行初期對於中國情勢的樂觀報導,以及坦克人兩個片段。CNN還特別製作了一個「六四事件懶人包」,讓讀者可以很快進入狀況,請參看CNN-Tiananmen Square Fast Facts:https://edition.cnn.com/2013/09/15/world/asia/tiananmen-square-fast-facts/index.html讓讀者快速掌握天安門事件的發展過程。逼近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時,西方媒體有些被請回,有些被滯留在下榻的旅館,但是報導還是從旅館的房間穿出封鎖線,因為當時中國的封鎖科技,還沒有起步。
西方媒體到北京的原因是蘇聯的戈巴契夫訪問中國,這在當時是一等的國際大事,全世界除了美國以外的兩大國的領導人很久以來第一次會面,引來的所有的媒體的關注。但是另一件屬於中國國內的事件,最終把這些媒體全部都留下了。北京附近的大學生,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集結,紀念方過世的前總理胡耀邦。這件事情背後又牽扯到共產黨內,政治上究竟要採取開放或緊縮兩大不同集團間的角力,一邊是以趙紫陽為首的開明派,另一邊則是主張緊縮的李鵬,其最終決定權則在鄧小平。事情愈演愈烈,有些學生開始絕食抗議,學生也愈聚愈多,場面之大,空前絕後。記得當是CBS有一位資深記者說,他從年輕時代開始,報導過各國的社會運動,經常必須請攝影師注意角度,怕拍出來場面不夠大,缺乏說服力。但是在報導天安門事件,滿山滿谷都是人,攝影記者完全不必考慮拍攝角度。
其實,在1989年五月二十日以前的一、兩個月期間,是中國自1949年至今,前所未有的開放,媒體報導真相,講真話。整個中國瀰漫著一股1949年以來未有的朝氣,彷彿明天醒來就會有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中國,這是趙紫陽開放的成果。但是最後鄧小平拍板定案,決定採用緊縮的李鵬,趙紫陽被軟禁。在五月二十的戒嚴以後,急轉直下,媒體的自由報導權都被收回,而且不少媒體人也遭到秋後算賬。
圖1 天安門事件的兩景。左:1989.5.10浦志強參加北京遊行,要求「辦報自由」和「結社自由」。
至今,這兩項在中國都是違法的。右:1989.5.23,天安門上的毛澤東肖像被潑墨。採自維基百科繁體字版。
五月二十日以後緊張的氣氛逐漸升高,從遙遠的外地調來的軍隊,開著坦克進入北京,進逼天安門廣場。遠方傳來槍砲聲音,坦克的履帶聲,然後,腳踏車、三輪板車載著流血的傷患直奔醫院,道路分隔島的鐵欄杆、公共汽車被推倒當成阻止軍隊坦克前進的路障,槍聲響起民眾就地臥倒,這些都是當時可以在CNN看到的畫面。當然,最震撼的莫過於「坦克人」,正面面對成排前進的解放軍坦克車,以肉身擋住坦克前進的路線,好像還爬上坦克,與駕駛對話,全世界都為「坦克人」捏一把冷汗,但是,再震撼也僅是歷史的插曲。夜裡的天安門,遠遠傳來槍聲與火光,學生們就這樣被「清場了」。幾天以後的天安門,所有血跡污漬,洗得乾乾淨淨,但是常熱鬧吵雜的地方,顯得安靜肅殺。
1993年,我有機會第一次造訪北京,就在六月天,天安門還是管得特別緊。在學運期間幾乎全校動員的北京大學處於半戒嚴的狀態,進出校門管制檢查得非常嚴格。我有機會進到校園,與一些年輕的教師在集中而狹小的宿舍中一起喝酒聊天。當時天安們事件記憶猶新,滿腔的熱血,猶然澎湃,講起四年前的往事,歷歷在目。每一個人的所見所聞不盡相同,但是比起CNN的報導,更有臨場感,彷彿子彈就從你的耳邊穿過,身體顫動也想隨之而臥倒,聽到更多的血腥事件。中共宣稱的「天安門沒死半個人」,對於當時的他們,是天方夜譚。但是,二十幾年後的今天,當年熱血的年輕教師們大多已經把六四天安門事件擠壓到記憶的最深層,彷彿不曾發生過。每日忙進忙出,「日子還是要過呀!同志們!」
六四天安門事件,在我的腦海留下了一些烙印。首先,我認為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已經不可能再民主,所以,台灣只有更大步的往民主的道路前進,絕對不能夠被捲進共產專制的漩渦中。其次,共產黨常掛在嘴上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是個大騙術,實際上,他們秉著父權思維,打自己人絕對更狠、更用力。另外,過去我們被教導相信歷史的「正面動力」——來自於偉大的領袖。但是現在則認為「負面的動力」影響更大——有時候到中國出差,被熟人朋友「統戰」時,我會揶揄地說,台灣搞台獨是理所當然,因為台獨的教父姓李,但是不是李登輝,而是李鵬。也就是說,我們被推著往民主與台灣獨立的方向前進,也許最大的動力來自中國共產黨的負面作為。
作為一個歷史學家,親身體驗中國如何處理「六四」的記憶,也見證到「勝利者」如何寫歷史——六四天安門事件從一個定調為「動亂」,到根本不存在的變化歷程。在定調為「動亂」的階段,因為有許多當時的參與的是整個世代的高校師生,所以對於天安門的鎮壓,共產黨還必須給個說法。當然,其藉口不外乎有少數人受到國外媒體的煽動,要推翻國家,此為「必要之惡」云云。但是逐漸地,因為科技的發展,使得「完美封鎖」成為可能,接著所有相關的詞彙,都被消失。曾經參與者,在經濟發展的洪流下,紛紛投入發大財的行業,把六四的記憶鎖在深處,事情好像從未發生。未曾參與的年輕一輩則更無從得知,漸漸地,六四天安門事件就不存在了。所幸,這個世界不只中國,這個歷史不會被抹煞。相信,曾經參與過六四的人,在闔上雙眼的那天,眼前閃過的就是這生命中最不可承受的一幕。
對台灣人而言,六四天安門事件不僅是歷史,而是一個警鐘,是一個分水嶺。我想大聲說:「莎呦娜啦!我們往民主自由的方向流。」絕對不要讓中國共產黨追到。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珍珠奶茶/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回憶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回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