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先自白:我從小就是個書蟲宅童!國文老師的女兒,走進舊冊滿櫃的房間就出不來。像最近這種必須隨父母拜年的節日,放下書本出門、向長輩噓寒問暖、與堂表遊戲聊天,總是心不甘情不願。偶爾發現親友家中也有可讀之書,如獲至寶,一人窩在角落,對周遭嬉鬧喧嘩皆充耳不聞,直到兩親提醒:「走吧,別再釘在那兒,看不完借回家好了」,才愛不忍釋地打道回府。應該就是這種性格吧?最初的史學研究既以傳統時代為對象,讀書,待在圖書館或研究室中一卷一卷地翻閱,確實如魚得水。

可惜,好景不常!入行沒多久,就發現古代史的文獻也可能散落世界各地。在古籍尚未大量數位化的時代,離開書齋舒適圈,長途跋涉找資料,不足為奇。這還不打緊,更嚴重的是,(後)現代的學術探查偏好「打群架」,僅僅是「集體計畫」仍難逃拼湊之譏,必須展現「整合型」氣派!儘管鑽研近世、近代、現代、當代醫療史的朋友,非常歡迎我從婦女史的面向提出子計畫,但我那三至七世紀的中國中古史,對撰寫整合報告的同仁,難免困擾。所幸,性別議題無所不在,我既以「文藝復興女」自期,便努力將研究時空往下往外延伸,以示配合。

但,據說跨入近現代,史料不會乖乖躺在那兒等你來讀,須外求蒐羅,甚至自行創造,最重要的基本功,一是口述訪問,一是跑檔案館。前者,除非硬著頭皮卯足勁兒,否則個性不改,少有斬獲。但後者,卻讓我在古典文獻之外,發現新天新地,新人新氣象。

踏出全新第一步,正是因為史語所的集眾計畫「宗教與醫療」。原本獲悉中華福音神學院接收了一批臺灣芥菜種會的檔案,可供利用,但稍做整理,便發現創辦人孫理蓮(Lillian Dickson, 1901-1983)精采絕倫,值得深入分析。她在戰後臺灣的山地接生施藥、集資建院,甚而宣稱自己要從「宣教士的妻子」轉進為「宣教的妻子」,顯然是切入現代性別與醫療歷史的絕佳人物。在臺宣教五十年,寫了一千封信,除了向教會募款,亦不乏給兒女親朋的家書。但華神的資料多為打字印刷或轉載收錄,「總有些真跡原件吧?」外行的我如此忖度。

瀏覽專家回顧後,得知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有China Records Project,徵集眾多宣教士的公私書信、在地見聞、述職報告、筆記回憶和影音資料等。當時規模還不算大,但已有清單可供查詢。先上網蒐集訊息,再寫信請教館員,獲悉超過三百八十個箱函中,有三個是孫理蓮的。

 

 

圖1  耶魯神學院China Records Project的個人檔案網頁

圖片來源:https://archives.yale.edu/repositories/4/resources/297(2020/1/22擷取)

      

「我想看!」就是這種心情,讓人遠渡重洋、一探究竟吧?當時這些檔案,放在圖書館的特藏室中。我前後去了兩次,第一次原本仗著新寵攝影機的附設相片鏡頭,誰知畫素不足,拍照模糊不清,為了確保資料,重回傳統排隊影印方式。

 

                     

圖2  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特藏室

圖片來源: 李貞德拍攝(2004/12/15)

 

第二次帶上新型數位相機,再訪酷寒美東。或因接近聖誕假期,特藏室中空無一人,唯我來回穿梭,翻閱文獻,調焦拍照,細看摩娑。密密麻麻的家書,滿紙思念,各式傳單文物,辛勤可見。在只聽得見自己呼吸聲的靜謐中待上一整天,突然,這位早在二十年前就已歸回天家的師母女宣,彷彿立在眼前。「啊!這就是檔案的魅力吧?」直視研究對象,親見前人筆跡,激動啊!激動的程度,和首次站在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前瞻仰周氏三母,差可比擬!

 

 圖3  孫理蓮檔案部分研究成果

 

激動之餘,若收藏單位的態度友善、樂意相助,就更感謝了。耶魯的館員,兩次皆簡單介紹後,便任我自行查閱,申請副本,則動作迅速。多年後,當我撰文分析孫理蓮的宣教影片時,發現手邊漏了一封家書的確切日期,電郵詢問,懇請複查,不數日便接到回音,順利完稿!而今日,China Records Project在校方配合主題採購史料的發展下,收藏益發豐富。雖然不以檔案館為名,卻為我第一次找檔案、做研究,留下美好記憶。

 

圖4  China Records Project網址

圖片來源:https://web.library.yale.edu/divinity/china-project(2020/1/24查詢)

 

耶魯特藏之後,由於參加整合計畫,又跑了幾處檔案館。其中一次為查詢戰後臺灣婦女健康教育史料,造訪位於馬里蘭州的美國國家檔案局,當時稱為二檔館的收藏(The National Archives II at College Park)。那次剛好重感冒,眼淚鼻涕直流,卻碰上最典型的管理規範:除了館方提供的鉛筆白紙和透明提袋外,一切長物皆不得攜入。無奈,只得在用完最後一包面紙的時限內,快速蒐羅複印。出乎意料的是,申請紀錄片檔時,館員取來櫃上光碟,插入燒錄機,不消數分鐘,拷貝一份給我。效率奇佳,我不免擔心要價,一問,獲答:FREE!

真的假的?原來,若從8mm或16mm等母帶製成光碟,美金費用以膠捲分寸計算,但若已有前賢付費轉錄,則後來如我者,便可免費取得副本。「哈哈,豈不走運!」我原為撿到便宜竊喜,但轉念一想:這不就表示影片已經有學者發現甚至分析過了嗎?訪求檔案者,會為落於人後而樂不可支嗎?一旦醒覺,不免長嘆:「賢的是他,愚的是我」!而這不落人後的焦慮,需待次年到上海才稍獲緩解。

 

圖5  美國國家檔案局二檔館(The National Archive at College Park, Maryland)

圖片來源:https://www.archives.gov/college-park

 

戰後初期臺灣的性教育,除了日治遺緒外,不乏南京國民政府時代的影響。雖然和平東路上的教科書資料中心和中和的臺灣圖書館,典藏眾多日治和戰後的課本,查詢便利,但為一窺清末民初中國衛生教材的樣貌,我仍決定前往上海辭書出版社。專家指引:該社收藏二十世紀上半中華書局編纂新式教科書時的檔案資料,包括各地出版的數百種中學生理衛生課本,正是考察的目標。出發前既先確查目錄,聯繫妥當,抵滬後立即拜會,請求閱件。

再一次嚴冬酷寒中北漂,穿著留學時代的羽絨衣,彷彿蓋了件大棉被,一進室內,熱不可支。還好,館員安排我坐在他們書庫外辦公室一隅,就近填單調書,不必東奔西跑,擔心外套筆記錢包等等。不多時,數十冊塵封近百年的中學課本攤在眼前,事不宜遲,立刻先查生殖作用章。果然,瀏覽目錄,每種教材的標題大同小異,細讀內容,卻可見婦產科醫師和生物學家寫的是不一樣!

有趣有趣,激動不如行動!舊冊最怕毀損,影印自然不准,只能加速抄抄抄!一卷接一卷、十本換十本,清早開館即入,傍晚下班隨出,即使盡力,仍有未逮。我心裡發急,卻噴嚏不停,白毛衣灰了、一雙手黑了。果然是個沒經驗的大外行,圖書館考古,也應裝備齊全嘛!館員察覺後,善意詢問,我說沒事沒事,已有口罩和酒精棉片,他便借了一副工作手套給我。既能翻閱原件,又不擔心過敏,實在感謝!

 

圖6  (左)上海辭書出版社前(2011/12/28路人甲攝)

圖7  (右) 上海辭書出版社官網:http://www.cishu.com.cn/

 

上海之旅後,為補足史料,次年再訪北京,部分單位已將所藏教材教本掃描上網,申請入館即可閱覽。對我這種盯著電腦、黏在椅子上就不會位移的慣性動物而言,確實方便。不過,食髓知味之後,未能目睹親觸原始文件,竟令人稍覺惆悵起來!

話雖如此,倘若檔案量大類繁,即便差旅費再多、飛得再勤,諒你也抄不完、印不全、吃不消!這時就不得不感謝典藏機構數位化的貢獻了。而我正是在Darmstadt的Merck Archive中,見識到私人企業保存檔案的眼光和實力。

 

圖8   Merck Archive:https://www.merckgroup.com/en/company/who-we-are/history.html

 

位於德國達姆斯塔特的默克藥廠,號稱有四百年歷史,長期以來致力維護自家史料,近年更在新人領導下,積極數位化並開放學界利用。我為譽為女人要藥的當歸,從曹操的遺令一路追到李時珍的釋名,原以為《本草和名》或《鄉藥集成方》已經是往外延伸的極限了,不意高人指點:當歸曾在十九世紀末輸往歐洲製成通經浸膏!一查,原來首先將此味傳統中國本草轉化成生醫婦科用藥的,正是默克。

性別與醫療的歷史,還真是山外有山,沒完沒了啊!無妨,「一回生二回熟,armchair professor也不怕下田野了!」我如此自評。不過,默克是藥廠,生化維安嚴謹,檔案館既在園區內,管制非一般教研機構可比。出發前,需先上網填報,通過安全測驗,才准發證。抵達後,門禁餐飲,以證為憑。我見園區內太陽能發電設計結合現代雕塑藝術,讚嘆欽羨,一時忘情,掏出手機,正待舉起,突然天上有聲音說:「No Photograph!」想起安全測驗考題,趕緊收起最新查檔設備。

 

圖9  (左)默克藥廠安全測試

圖10  (右) 入館查檔臨時證

 

所幸,禁止攝影僅限戶外,檔案館內自由自在。「別對著窗戶往外拍即可!」當然當然,我有興趣的原就是館內的資料!館長是藥學史專家,獲知我的來意和研究主題,隨請館員協助,以關鍵詞搜尋資料庫,不到一分鐘,二十世紀上半清單赫然在目,數位檔即超過70G!我見獵心喜,立刻拿出隨身碟,問:可以轉存嗎?獲答:行,但不准用外來的USB!哦,那怎麼辦?在本地買尚未拆封的呀!瞭解。既然如此,今日就先調閱尚未數位化的文件,待明日採購全新隨身碟,再來大舉拷貝!

一連五天,既抄又拍加存檔,還不時東張西望,看看前後左右都是些什麼人?有研究生來寫製藥器材分析報告的,有助理教授蒐集小兒麻痺史料的,既有出席國際會議順道參觀的,也有訪談拍攝紀錄影片的······。檔案保存良好,利用方便,果然吸引人~~。

 

圖11  (左)Merck Report(2019/7/10李貞德攝)

圖12  (中) 《默克藥廠史》

圖13  (右) 《默克藥廠史》徵引1851年檔案

 

其實,私人企業保存文書檔案、產製成品,自建館舍展示、聘僱人員研究,非此一家而已!不論是為了回顧前瞻、廣告宣傳,或僅僅是富紳嗜古癖好的現代翻版,反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料才能作研究!否則,學者哪能寫出厚達七百頁的藥廠發展史呢?

那麼,學術機構呢?繞行地球一週,終得反躬自省。倘若沒有完整的檔案留存,要如何認識「我們這一行」?史語所典藏豐富,名聞遐邇。想來查閱?歡迎光臨!而且,檔案館也終於在前兩年掛牌成立,最近還獲贈難能可貴的女醫博士文物一批。如此說來,機構本身的歷史檔案,不更是獨家珍寶嗎?

 

圖14  (左)史語所檔案館掛牌(https://www.sinica.edu.tw/ch/articles/88)            

圖15  (右) 莊淑旂博士文物捐贈典禮(2019/11/20)

 

柑仔店開張以來,論及檔案之鴻文,不一而足,針對學術機構,也有大作介紹他山之石,以為攻錯。但臺灣學術發展史的檔案徵集、整理和運用,卻似乎還在等待黎明?是人力物力短缺,進度緩慢?還是空間規模有限,施展不開?

「不想寫所史嗎?要不要先組籌備團隊?」「檔案入館就先掃描,可以節省空間!」「有可能增加人手,主動徵集嗎?」「應該整合各單位典藏,統一窗口!」「恐怕得先擴建圖書館?快塞不下了!」提案熱烈,良策備出。

「乾脆來蓋一棟地下三層、地上七層的圖書檔案文物大樓好了!實體陳列館加上虛擬閱覽室,一應俱全,如何?」我自以為氣度恢弘。

「南港地質鬆軟,妳不知道嗎?」「先去募兩億來再說吧!」

······浪跡天涯、查檔驚艷之後,書蟲宅童發現原來是做了個春秋大夢。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李貞德/ 前近代歷史學者的後現代檔案館驚艷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 https://kamatiam.org/前近代歷史學者的後現代檔案館驚艷/)


 

最後修改日期: 2020-08-17

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