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彬(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上個月底,我去臺灣在宅醫學會年會發表海報論文。在炎熱的週日上午,密密麻麻的海報區擠滿了關心在宅醫療的社工師、呼吸治療師、醫師、護理師、藥劑師、物治師、居服員、長照業者,我左手邊的是宜蘭羅東博愛醫院團隊談疫情期間的遠距醫療,後面則是臺大醫院北護分院的醫護團隊分享失智症患者吞嚥功能退化的家屬衛教資訊提供,我們韓內科∕成大歷史系團隊則是在中間說著殖民時期府城開業醫韓石泉的病歷及其故事。在高速忙碌的醫療知識交流的場景中,卻多了一個說書者,怎麼想都覺得很奇怪,但現場氣氛卻熱烈和諧。奇妙的是,我們居然還得了在宅醫療學術論文海報獎第二名!
圖1 2022年8月20-21日臺灣在宅醫學會高雄年會海報論文發表會場。
照片中三人,左為在宅醫學會理事長余尚儒醫師、中為筆者、右為成大歷史系韓內科文獻整理計畫專任助理張偉恩。
拍攝地點:蓮潭會館。
從成大歷史系系館走到在宅醫學會高雄年會會場,路程雖不遠,旅途卻曲折,其間有各種機緣聚合。我約從十年前起開始關心臺灣醫師的跨界流動,那時候是用台大醫學院學生刊物《青杏》為主要素材,探討促成戰後大批年輕醫師赴美潮流背後的專業、市場及政治等推力,以及讓年輕醫師得以順利移動的基礎網絡,像是美式醫學教育制度及考核機制的全球推行。
延伸閱讀:〈褪色的第一志願?從「國際醫療專區」看「醫師外流」問題〉
之後,我開始廣泛收集資料並規劃出國田野調查,打算進一步探究這批出走的臺灣醫師在異鄉的發展與認同,以及部分成就斐然的臺灣醫師於1980年代陸續回鄉後,對臺灣醫界的深遠影響。這絕對是重要且值得探究的方向,但我猶豫了。
談到戰後初期年輕醫師出走的推力與拉力,其中一股重要的推力一般認為是醫療市場的飽和與紊亂。為了釐清此點,必須比對殖民時期與戰後初期的醫業經營,於是我著手研究兩個橫跨二戰前後的重要醫師家族,即吳新榮醫師家族及韓石泉醫師家族。適逢臺灣史研究中日記研究風潮興起,在日記傳主家族(如吳新榮醫師三子吳南圖醫師)及前輩學者(如張良澤老師)的無私努力下,大量的日記出土、解讀,包括了2008年完整出版的《吳新榮日記》。《吳新榮日記》的內容豐富,成為許多日常生活研究的重要素材,也成為我研究吳新榮醫業的主要素材。
著手研究吳新榮醫業的那段時日,是我人生中最悲傷的時光。我的父親癌末,我們用盡所有人脈、尋求各種醫療建議,歷經開刀、加護病房,以及當代醫院醫療下的種種荒謬,遍體鱗傷卻仍無力挽回。好友為我引介長期投入安寧照護的許禮安醫師,我才知道,原來有醫護團隊願意到病人家裡看病,有醫師願意24小時接病人及家屬電話。我一直以為這是只有李登輝或王永慶才有的待遇。於是,父親最後半年是在屏東醫院家醫科團隊的照護下,在家裡平靜渡過。屏東家中經營一間鄉下的米糧肥料行,我們努力讓生意繼續,讓父親的房間搬到一樓,讓他可以聽著熟悉的機械聲、農友熱鬧的招呼聲,並在家人與朋友陪伴下走完人生最後旅程。身為人子,我心裡充滿感激。
延伸閱讀:〈一間鄉下的米糧肥料行〉
照護父親的那段時間,我一邊顧店、一邊抽空寫論文,我讀著吳新榮的行醫點滴,驚訝地發現,原來以前臺灣醫師也會往診,且會在病人家中照護至生命終點。我看著醫護團隊定期來家中為父親調整用藥並緩解母親作為主要照護者的巨大身心壓力,同時讀著吳新榮等早期開業醫辛勤往診的故事,歷史場景與當下情境有了強烈的共鳴。
為什麼我們不研究這些在社區中、來家中照護我們的開業醫?但要如何研究?資料在哪裡?除了《吳新榮日記》,我們還能用什麼資料來重建早期醫療照護的歷史?
父親在2016年別世。2017年初,我訪談韓石泉醫師三子韓良誠醫師時,意外得知韓石泉醫師留下大批資料尚未整理。我主動向良誠醫師提出,願意整理這批資料。我在2017年年中轉任成大歷史系,舉家從台中搬到臺南東區,待諸事上軌道已是年底。我打電話給良誠醫師,我清楚記得電話那頭他溫暖的聲音,「啊,許(副)教授,你讓我等好久啊!」
在良誠醫師及韓家的全力支持下,我們便開始長期的韓石泉醫師文獻整理工作。我們申請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來整理逾千本的人社與醫療藏書,也在科技部「科技、社會與傳播」學門的支持下,著手超過十萬份的病歷整理。最寶貴的是,每週三早上良誠醫師都固定與我們成大歷史系團隊一起解讀父親的病歷,手把手帶領我們理解病歷上凌亂的筆跡與符號,進而深究其背後豐富的醫療、社會、文化、經濟故事。這次於在宅年會發表的海報論文,就是病歷解讀的一小部分成果。
圖2 韓良誠醫師(右)與韓良俊醫師(左)一同參與病歷解讀。拍攝地點:韓內科後棟三樓文獻整理室
除了研究之外,我也著手幫這批老病歷找一個「家」。但哪裡願意收藏這批資料呢?我就像一個資源回收者,想要把辛苦收來的好東西找一個恆久的家。這是困難的工作,因為對大多數的典藏機構來說,病歷不是常規的典藏選項。大家會有興趣收藏韓石泉醫師的手稿、他與文協友人(如蔡培火、吳海水等)往來的書信,甚至是他留下的唱片,但病歷呢?很多人都跟我搖搖頭,一臉茫然、為難。
延伸閱讀:〈歷史研究、資源回收與斷捨離:尋找不一樣的「怦然心動」!〉
我可以理解大家的為難。臺灣的病歷研究稀少,以致於學界及社會大眾對病歷作為史料感到非常陌生。加上病歷有病人隱私的疑慮,更讓典藏機構有所顧慮。然而,早在半世紀前醫學史家Erwin H. Ackerknecht便批評當時的醫學史研究大都仰賴菁英醫師所書寫的科學文獻,但這無助於瞭解這些醫師的實際作為,更遑論那些民間一般醫師的臨床實作。自1970年代後期以來,研究者廣泛運用病歷等資料,開展出眾多與醫療實作與醫療市場相關的研究,讓開業成為歐美醫療史研究中的主流課題。
比方說,抗生素及胰島素等藥物的發現歷程,當然是醫療史重要課題。但對臺灣社會來說,另一個同樣重要問題是,這些藥物是何時、透過什麼管道、實際運用在醫療現場?如何使用?誰用得起?病歷是解答這些重要疑問的關鍵史料。在宅年會的海報論文中所分享的一則故事,就是針對抗生素使用:病歷主人翁因病曾經自行購買大量抗生素服用,但病情卻持續惡化,最後入院韓內科。但從病歷亦可看出,入院後主要治療也是抗生素。為何入院後的治療有效,病人自己購買的抗生素就無效?這就可能與戰後藥物短缺、偽藥∕假藥流通有所關連。此外,病歷中豐富的性別、年齡、城鄉、疾病、處方及醫療費用等資料,都有助於我們開展相關的人口學、流行病學、疾病史、藥物史、經濟史、社會史、性別史研究。在隱私保護部分,歐美等地的研究者積極地在符合法規及資料充分去連結(隱蔽部分資訊,使該筆資料無法連結至特定身份)的情況下,保存並充分運用病歷的珍貴史料價值。研究與隱私之間的權衡,需要有完善的管理機制來把關,但無論如何,保存仍是重要的第一步。
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病歷讓我們可以看見照護的歷史,看見過往以基層診所為核心的社區照護模式,讓歷史有機會成為我們面對當代嚴峻照護課題的思考資源。我對海報論文中分享的另一則病歷特別有感,上面記載:韓石泉醫師早上五點半去病人家往診,病人昨晚無恙,一早卻突然猝逝。到場時,韓醫師發現病人心臟、脈搏、呼吸都已停止,瞳孔也沒有反應了。即便如此,他還是「應家人迫切要求」,幫病人打了強心針;之後,病家又於「上午八點來說,還魂,去看不實」。既然病人已往生了,又為何需要施打強心針呢?明知還魂不可能,為何要再去一次病家?一同解讀的良誠醫師告訴我們,有時候這一針不是為了病人,而是為了家屬打的。不然,他們要如何接受家人驟逝的殘酷?原來,這看似徒勞無功的一針,卻讓家屬有時間去理解、消化人生的無常。
從年輕醫師的離鄉背景、小鎮醫師的到宅往診、父親的居家照護,到在宅年會的病歷研究發表,「家」是我這段奇幻旅程的關鍵字。如今韓石泉醫師的文獻整理也將近尾聲,在台灣歷史博物館張隆志館長及同仁的熱情協助下,韓內科與台史博的合作備忘錄也將在今年的10月12日正式簽約,期盼未來能有妥善的規劃、保存與多元的教育∕展示∕應用,讓老病歷在新「家」中重現生機。你我身邊還有許許多多早期的醫療機構,它們的歷史也等著我們一同去發現、整理,盼能回復其曾有的社區照護功能。像是嘉義鹿草歇業已久、近成廢墟的聖家醫院仍留存許多醫療文獻,正由蕭英偉、陳世岸等人號召當地志工(包括幾位嘉義基督教醫院的年輕醫師)一同整理,希望未來能成為在宅醫療的基地;新港林開泰診療所(林懷民先生老家)也正在整修中,當地文史工作者也提到有病歷留存,或可藉此延續地方照護的記憶;剛歇業的平和齒科,是府城最早的齒科之一,許多老臺南人口腔照護的共同回憶,也值得訪談記憶。鹿草的聖家醫院的神父是匈牙利來的,平和齒科的第一代是去日本留學習醫的,韓內科的老照片中美軍轉運的醫療物資豐富飽滿,細究之下,在地的場景不也是當代醫療全球流動的一個環節!
雲林土庫萬得醫院是當地最早的診所之一,也是秦漢主演的電影「小鎮醫師的愛情故事」取景地,同樣歇業已久,但未成廢墟。在地高中老師王襄捷長年帶領學生紀錄老醫師故事並活化老醫院,如今成為地方重要文化地景與記憶傳承之處。王老師的一位學生北漂成了藥師,這幾年回鄉開業社區藥局,當起在宅藥師。這位返家的年輕藥師曾跟著我一起走過吳新榮的往診路徑,一夥人一起在夕陽中騎腳踏車,感受早期醫師往診的僕僕風塵,以及辛勤一日後的滿足。年初,寒流來襲的一個冬日,她邀我去萬得醫院參訪,與王老師一同聊萬得醫院的過往、整修與活化。聊著聊著,我們突發奇想,不然,乾脆拐個年輕醫師來萬得醫院開業吧?有醫師在社區,如果還願意往診的話,老人家以後就不用這麼辛苦的跑醫院了,還可以讓這間老醫院重新成為社區照護的據點,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的活化?我們都知道,或許現實上有種種的困難,但這個讓未來得以串連過往、明日疊合昨天的美好想像,讓那個又濕又冷的冬日頓時溫暖了起來。
參考資料與連結
許宏彬,〈褪色的第一志願?從「國際醫療專區」看「醫師外流」問題〉,發表於「歷史學柑仔店(kamatiam)」(2014年6月)
許宏彬,〈行醫營生─小鎮醫師吳新榮的醫業、實作與往診〉,《新史學》,第28卷第4期(2017年12月),頁49-102。
許宏彬,〈一間鄉下的米糧肥料行〉,《科學發展》,第526期(2019年10月),頁82-85。
許宏彬,〈歷史研究、資源回收與斷捨離:尋找不一樣的「怦然心動」!〉,發表於「歷史學柑仔店(kamatiam)」(2021年9月)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許宏彬/從離鄉到回家:一個醫療史研究者的奇幻旅程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從離鄉到回家一個醫療史研究者的奇幻旅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