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堂號常被視為家族的起源地,是血統上作為漢人的重要象徵。李姓的堂號應該是「隴西」,大概已成為臺灣社會的常識,人人都能朗朗上口。因為「隴西李氏」是涉及唐朝皇室、頗具歷史爭議與知名度的家族郡望。但本文無意談中國的中古歷史,只想簡單講一講我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情況。

我的老家在南部屏東的鄉下,二樓公廳大門正上方的兩塊玻璃上,確實就印著「隴西」。不過,這兩個字來到我家其實沒有很早,1981年我唸小學六年級時,新建了這座房子才出現。之前住了十幾年的舊家,是竹管土牆的瓦厝,其實沒有隴西的字樣。

 

我家堂號的由來與歷史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這種兩層樓的建築型式,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販厝」。是196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後,建商大量蓋來在市場販售的屋宇,特色是外觀呈現ㄇ字長條型,普遍使用鋼筋混泥土、磁磚以及西式衛浴設備。鄉村很快就學起了這套風潮,依樣畫葫蘆地翻修了他們的舊瓦房。我老家所在的那個村子也不例外,絕大部分都是這種房子,也都在類似地方安置有依據姓氏而異的堂號。

我相信,在新房子上安置隴西兩字,應該不是我們家自己內部決定。因為我父親從沒上學唸過書,大字認不得幾個。西字也許還好,但隴字肯定就太困難。我爺爺雖然識字,但他接受的是日本教育,只懂得日文。如果有選擇,他也許喜歡刻上東京、江戶,或是富士山。在那個時代,小孩跟媽媽,根本沒什麼發言權。

我在猜,當時其實就是蓋房子的工頭,就直接幫我們做了決定。因為他幫別人蓋房子的時候,也都有這些字樣。不過,想想也還好,他至少還知道我們家姓李,所以選了隴西而不是武陵(吳)、滎陽(蔡)、穎川(陳)等等。我看我們那個村子,所有的堂號跟姓氏都對應得很好,沒有意外。假使50年後有學者到我們村裡做研究,發現所有姓氏都只各自對應一個堂號,他可能會以為這些人原來就是同宗。不過,看起來其實只是市場經濟、規格化量產的結果。因為你要選得跟別不一樣,就要特別訂做,價格肯定比較高。更重要的是,當時鄉村主導改建的屋主之識字率不高。大家在意的是上面一定要有字,而不是那個字究竟寫的是什麼。我們也可以瞭解,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面,肯定也曾不斷有類似的經過,讓堂號、族群、認同,甚至是「歷史」,越來越均質化。就像一種過濾兼模塑的機制,在濾掉了某些雜質的同時,也把留下來的弄成同一個樣。

其實我應該講得更精確些。我老家現在公廳上的隴西,其實是我寫的。記得大概是1991年冬天,我剛來臺大念研究所不久,住在研一舍。我弟弟突然從屏東打電話給我,說公廳「隴西」那兩個字,因為日曬雨淋而部分剝落、字跡顯得模糊,老爸覺得不是很好。他們意思不是這兩個字很重要,而是住家神聖空間上的文字若是殘破不堪,恐怕有礙於家庭的平安與發展。弟弟跟我說,他有去問過,如果要請人重寫,要花一千元。他大概覺得我能夠念到臺大研究所,書法應該很好,所以特地要我幫忙。其實我寫的毛筆字,根本就上不了檯面。所以我只好幫他想一個替代方案。我先請弟弟量了玻璃框的尺寸,然後用電腦打上隴西兩字,選用楷體並放大,用印表機印出來。然後再用影印機將其放大到所需的尺寸,貼在圖畫紙上,以美工刀雕空字體。弟弟收到我寄回家的字樣後,才買了一罐紅色噴漆,將兩個字印上去。結果,全部只花了60元,所有人都非常滿意。這兩個電腦選的字,就一直持續到現在。這段歷史過程也告訴我們,即使當初隴西這兩個字意外來到我家,沒有人真正理解這兩個字的意義,但大家還是可能持續維護它。

 

我家堂號的由來與歷史

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鄉村家庭刻寫堂號的地方,還有作為死後長期住所的墓園。儘管格局意義與生前的住屋絕然不同,但墓園的正中央同樣是神聖位置,為安置墓碑之所,刻著家庭成員的姓名以及堂號。1985年我阿公去世之後,葬在村外的公墓。墓碑上決定要刻上甚麼文字,想來同樣也不會是由我的父親來決定。他大概只向墓園承包商,提供了死者以及親屬姓名。然後刻墓碑的師傅,就自己依據他們常見的格式或參考書(一種他們以為的「正統」),幫我們決定了其餘的文字和版面,當然也包括「隴西」的堂號。那時候主導家庭財政、負責營造墓園的父母,當然不會有什麼意見。因為他們大概只識得自己與小孩的姓名。

我們家現在每年清明掃墓,還持續維護的就只有我阿公和阿嬤的兩座墓。我阿嬤早在1966年就過世。那時候家裡很窮,買不起石造的墓碑,只好用磚塊堆砌,表面抹上一層水泥,趁其未乾之時用鐵釘直接在墓碑上刻下了字。阿嬤的墓碑,跟改建前舊家的竹管厝一樣,都沒有刻著「隴西」的堂號。原因不那麼清楚,但我猜有可能那時候,「堂號」的社會滲透還沒有那麼深。市街專門店販售的高價位石材墓碑,雖然可能已經在附贈堂號,但鄉村工人營造的墓園與住家,還不會這套話語。委託建造的主人,也不懂得要求這類贈品。整體看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家其實是從我爺爺的時候,才意外開始成為「隴西李氏」的。不過,決定我家堂號的,從來都不是我們自己。而且,與其說是負責營建的工頭,倒不如說是他們的營建經驗、參考範本,甚至是市場經濟以及戰後國家的政治處境與意識型態。

大家肯定都誤會了,以為真的「歷史」應該是不會改變的。其實正好相反,「歷史」一直都是隨著時代而不斷變化。在住家公廳門上安置堂號,在最近十年的鄉村已經不太流行。可能有人會以為,這跟南臺灣是綠營的大票倉,是近年來臺灣民主化、主體意識抬頭的結果。其實沒有那麼嚴重。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市場因素,蓋成「販厝」樣式的房子已經變得落伍,建材供應商沒有市場也就不再生產。所以即使南臺灣一年四季如夏,他們卻寧願花錢蓋個壁爐或煙囪,讓房子看起來像是歐洲的鄉村別墅。而且,就像前面所說,以前的住家雖然都有堂號,但大家其實都不太在意其具體意義究竟為何。雖然如此,墓碑上的變化顯然比活人居住的房屋慢得很多。直到晚近,新建立的墓碑大致上還是會刻上堂號。我們很簡單就可以瞭解,這個差異的背後涉及了產業性質的不同。

我在這裡講這一件事,並不是要說,文獻紀錄都是假的,我們不能據此做研究。重點應該是,我們要問對問題。包括我家在內的臺灣鄉村在1960年至80年代,普遍出現帶有標為傳統中國郡望的堂號,其實不是在說,這裡的人在歷史起源上究竟是否為漢人的古代歷史問題,而是反映了非常晚近的戰後臺灣之國家意識型態問題。我們顯然應該問:國家在戰後面臨怎樣的問題,以致於他推行了漢人的意識型態象徵,並且經由怎樣的過程滲透鄉村社會。地表景觀的背後顯然是國家政治、意識形態,甚至是商業經營策略,應該可以寫成一本有趣的書。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李文良 / 我家堂號的由來與歷史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我家堂號的由來與歷史/)


 

最後修改日期: 2023-01-19

留言

Ko-Hua Yap 

有趣的是那些堂號被抄來抄去,潁川抄成「穎川」、滎陽抄成「榮陽」,無論工匠還是家屬都不知道寫錯了。

    林建農 

    屏科大附近潘姓人家,應該是馬卡道族,「滎陽」、「榮陽」混淆的情形很普遍。

    但有趣的是,竟有學者煞有其事發表論文說,「榮陽」是本土的潘姓,故意與中原潘姓堂號「滎陽」區別。

“南部屏東的鄉下”
請問是否有具體一點的地名可以參考?

曾振寧 

更扯的是把潁川寫成「頴川』。

据说明代之前颖和颍皆可。而通用之平凡就连司马迁也将之通用。我想我还是选择颖。
若是要与时并进,那么岂不是要换成简笔?闽南自古保留最完整的汉族文化。而其中这两个字的通用程度最明显。

我鹿港老家門楣上書「瑤林𧗠派」四個大字,為了這四個字,2008年流浪時我還特地繞到福建晉江旁近海的石龜許瑤林村去尋訪一番,意外地發現村裡每戶人家門楣都跟我鹿港老家一樣懸掛「瑤林𧗠派」這四個字,當時的心情是悸動的,感覺自己終於與先祖有了聯繫。
誰知隔了幾年與父親聊天,才知道門楣上那一塊匾,是戰後老家蓋磚房時,土水師剛為別的人家起厝剩下一塊,問我阿公要不要?阿公不識字,不用錢當然説好。
從此,我們鹿港頂厝許家,就糊里糊塗變成「瑤林」來的人了。

1.你以為的「國家」根本不是你的國家。
 
2.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當年從中國敗逃到台灣的中國政權為了爭奪正統中國政府的地位,同時避免台灣人將其認定為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外來政權,所以要透過「堂號」將台灣人跟中國連結起來,進而透過「血濃於水」的扭曲價值觀來確保台灣人將其視為自己人,無論多不像話。但實際上,如果去爬梳過往歷史,會發現許多台灣人的姓氏是清領時期被統治者賜與的,實際上是文化殖民的一環,而非反映真正的家族發展史。
 
3.從中國敗逃到台灣的中國政權另一個出於相同動機與目的做的事,是廣修族譜,企圖將大多數台灣人都轉化成所謂的中國移民後代。你真的姓李嗎?就算你真的姓李,你的祖先真的源出隴西嗎?

Szu-Wei Chen 

我想,許多家族都拿得出不是「逃」到台灣來才修的族譜,這些人的祖先確實是二三百年前來台的。至於1949年之後,中國政權要怎麼「廣修族譜」,可能與這些人無關。就像我家,族譜從雍正年間來台開墾的祖上一直記錄到現在,這幾年為了增修我曾祖父這一支的資料,又讀了很多文獻。
我們家確實是中國移民的後代,我高曾祖父娶了平埔族的原住民,所以我也算有「南島語族」的血統,除此之外,我們一直推到福建泉州的先祖都是漢人。當然,也許更早的祖先還包括了被「漢化」的「百越」或其他族群。
不曉得您所為「許多台灣人的姓氏是清領時期被統治者賜與的,實際上是文化殖民的一環,而非反映真正的家族發展史」,究竟指的是哪些族群,什麼時候來台灣的人。

我家在广东潮汕地区,几乎村村有祖祠祠堂。祠堂大门的对联文字都会有家族起源地,因此一看某个村的祠堂对联就知道这个村有什么姓氏,例如荥阳世泽就是郑,眉山世第就是苏,濂溪世第就是周。但村民祖籍也未必来自这些地方。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