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嘉(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一、課綱應符合學術與社會發展的脈動
爭議多時的微調課綱(即104課綱)在新政府上任12天後,即由新任教育部長潘文忠正式宣告廢止。這項措施在大選結束、政權轉移底定後,似乎早已在大家的預期之中,原先支持課綱微調的一派也沒有發出太大的聲音。反倒是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馬曉光兩度展開抨擊,先說這是「台獨分裂勢力企圖在文化教育領域去中國化,用台獨史觀毒害台灣青年一代,割斷兩岸同胞的血脈連結」,「他們自以為播下的是所謂『龍種』,但收獲的只能是『跳蚤』」。這已經到了口不擇言的地步。其後他又在回答記者詢問時嚴詞威脅,民進黨當局如果做此選擇,「必須承擔由此產生的後果」。這些言辭不禁讓人懷疑中共在過去幾年是否已經將手伸進台灣教育,欲藉教育來影響台灣青年一代的思想。更令人訝異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辛旗少將親口說出,2008年他曾透過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與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波兩人,向甫當選總統的馬英九建言應修改台灣教科書,以扭轉台灣人天然獨的傾向。(見《中華奉元學會第28期電子報》)至此,微調課綱背後的政治運作,以及欲以歷史教育來操控青年學子思想的意圖更是暴露無疑。
圖1 中國解放軍少將辛旗曾親口表示,2008年他曾透過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與世新大學中文系教授王曉波兩人,
向甫當選總統的馬英九建言應修改台灣教科書,以扭轉台灣人天然獨的傾向。
圖片來源: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hk.crntt.com/doc/1025/9/3/3/102593316.html?coluid=93&kindid=2789&docid=102593316
在科技掛帥,文明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今天,歷史學早就日漸式微。對高中生來說,歷史向來也都不是值得重視的科目。這些年來高中歷史課綱問題之所以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成為論爭的焦點,無非因為歷史教科書的撰寫捲入了意識形態之爭。早期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在台灣本土意識興起之後受到了挑戰。中國中心論者對於台灣史研究逐漸成為顯學感到不安,認為部分人士意圖藉由歷史教育的「去中國化」,將台灣推向獨立的道路,於是極力捍衛傳統的中國中心史觀。台灣中心論者則因為台灣史研究長期受到壓抑,違反人們日常關懷由近而遠的習性,亟欲改正長期以來以中國為中心的史觀,建立符合政治現狀的歷史論述。台灣本土意識越強,中國意識者危機感越重,就越想運用政治力挽救逐漸流失的優勢,歷史課綱的制定因而成為政治的角力場。
歷史有沒有可能完全擺脫現實政治的影響呢?從事學術研究的歷史學者,大多以追求客觀為職志。然而,客觀本身便有極為複雜的意涵和層次。歷史書寫不只有事件的敘述,還有觀點、立場、態度、價值觀等的呈現。標榜客觀的歷史,終不免含有主觀的成分在,終不免受到現實的牽引。義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 1866-1952)有句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意謂歷史是當代人思想的體現,歷史的論述脫離不了當代生活、環境、思潮的影響。因此,在不同時期,歷史學者關懷的議題、觀察的角度或觀點也往往不同。歷史學的觀點既然隨著時代脈動而會產生變化,那麼,高中歷史教科書可能永遠停留在舊日的論述框架嗎?藉由政治力將中國意識強加在青年學子身上,真能夠轉變他們天然獨的傾向嗎?
馬曉光和辛旗的言論,所反映的是中共思想控制的思維。中國這些年來儘管經濟高度發展,人民生活改善,但是中共在思想言論上仍然進行高度管控。中共向來把歷史當做替政治服務的工具,它藉歷史教育來強化民族主義、進行思想控制,以鞏固政權。去年中國紀念對日抗戰70週年,中共宣稱抗日戰爭是由它所領導的,便是歷史為政治服務的顯例。它推動兩岸共寫抗戰史,也含有多重目的,一是要緊抓歷史的解釋權,二是要台灣歷史學者為它的歷史論述背書,三是將統一戰線策略運用在台灣學術界,四是中國民族主義的再強化。歷史是政治的工具,歷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徑,這是中共對歷史的思惟。即使中國史學界受到台灣和世界史學的影響而產生變化,但是中共官方對歷史教育的思惟並沒有改變,也希望這個方式在台灣實行,「導正」青年學子的思想。
圖2 學生上街反黑箱課綱,2015年7月5日
圖片來源:民報,http://www.peoplenews.tw/news/28099a6a-71d0-449e-9e01-548ae7823446
圖3 學生反黑箱課綱,教育部前點亮蠟燭黑傘,2015年07月22日
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50722005437-26040
然而,台灣與中國的政治社會環境早已產生重大歧異。台灣確實也經歷過思想控制的年代,國民黨來台後,蔣介石宣布戒嚴,在思想言論上進行高壓控制。那時的歷史和公民教育,都是民族精神教育,小學生作業簿後面印著「國家至上」、「民族至上」幾個字。歷史教科書的中國現代史,是以孫中山、蔣介石和國民黨為中心的論述,傳達黨國一體、領袖崇拜的思想。1975年蔣介石逝世後,威權統治宣告結束。1977年中壢事件爆發,對長期獨大的國民黨提出挑戰,同年張玉法的《中國現代史》出版,突破了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書寫方式。1981年國民黨黨史會在圓山飯店首度召開以中華民國歷史為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教育部在各大學研究所設立中國現代史獎學金,鼓勵中國現代史研究,而台灣史研究則在沒有官方鼓勵的情況上興起,並且逐漸成為顯學。台灣的歷史研究是隨著政治發展而變化的,自由討論之風也與政治民主化同步。時至今日,中國現代史研究逐漸式微,台灣史研究之風鼎盛,其實反映台灣本土意識的高漲。從整體趨勢看來,是台灣政治和社會的發展促使歷史的關懷議題發生變化,而非歷史研究催生台灣民主化。前教育部長杜正勝等人對高中歷史教育的改革,其實只是呼應台灣政治社會思潮的變化。真正促成台灣年輕世代天然獨思想的,不是歷史教育,而是他們土生土長的環境、自由民主的空氣,以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鮮明對比。中國官方和台灣部分中國中心論者想要用台灣40年前的政治思惟,透過歷史教育來扭轉這些「天然獨」世代的思想,灌輸大中國意識,無異於緣木求魚。這種和現實嚴重脫節的思想教育政策,會激起他們強烈的反抗,自然不足為奇。
微調課綱已經宣布廢止,但是後續的爭論恐怕不會就此平息。站在教育的立場,課綱的紛擾爭議不斷對學生來說不是好事,但是這些爭議引起他們關注課綱卻又未必是壞事。回到問題的根本,我們既然不希望如40年前的國民黨或現在的中共把歷史教育視為民族精神教育,也不應讓統獨意識之爭左右歷史教育。如何讓學生從歷史教育中認識歷史的意義,從歷史中學習思考分析、拓展視野、建立文化觀,才是要務。台灣本土意識的高漲,助長更多人對台灣史的興趣,然而,對中國史和世界史仍應給予關注,才不致流於偏狹。養成健康的歷史觀,是教育改革的初衷。
以下我要對101課綱中國現代史的部分做簡單的討論,一方面因為這是我較熟悉的領域,另一方面因為它對台灣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
二、101課綱中國現代史的檢討
教育部宣布廢止微調課綱,歷史課程綱回到民國100年5月27日公告版本,也就是一般所稱的101課綱。在101課綱之前,幾位歷史學者已經完成預定在民國98年起用的98課綱,因為2008年(民國97年)政黨輪替,為101課綱所取代。由於現在要回到101課綱,也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課綱,我們有必要對它再進行檢視。這裡僅就「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來討論,下限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之前,當代中國另立一編,暫且不論。101課綱和98課綱在中國現代史這個部分似乎沒有涉入意識形態的爭議,因此我們可以純粹就內容來討論。
圖4 三個版本的課綱制定過程之比較
圖片來源:周馥儀,〈歷史教育大倒退──比較夭折的98課綱與現行101課綱〉。http://98history.blogspot.tw/2015/04/98101.html
101課綱的中國現代史一共四個單元:(一)中華民國的創建與民初政局,(二)統一建國與抗戰,(三)戰後復員與國共內戰,(四)社會經濟與文化。就課程設計來說,前三單元都是政治史,第四單元才討論民初新知識分子的興起、新文化運動及其影響、工商業者和婦女地位的提高,無法清楚呈現民初思想和社會的變化對政治造成的鉅大影響。第二單元第3節戰亂下的社會與民生,所要討論者與第四單元也有重複。這樣的安排在時序觀念的呈現上並不理想。相較而言,98課綱在課程編排上把「舊社會與新文化」放在洪憲帝制與軍閥政治之後、國民黨改組及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之前,試圖將民初的社會思想變化與五四新文化運動聯結起來討論,這樣的編排比較符合歷史的脈動。
另一個嚴重而很難解決的問題,是內容的龐雜勢必對實際教學造成極大困擾。上述四個單元分配的上課時數為4週8小時,也就是每個單元必須在2小時上完。其中第二單元分3節,其餘為2節。以第一單元來說,2節分別是:(1)民國的建立與臨時約法。這裡要討論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臨時約法頒布及其後所遭遇的挫折,並簡介洪憲帝制始末及南北分裂狀況。這些內容要在1個小時(可能是45-50分鐘)內講完。(2)北伐以前的中外關係。這裡要討論民初與俄國、日本及英國等列強關係,並述及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這個內容也是要在1個小時內講完。對民初歷史稍微有點認識的人都知道這段歷史是非常複雜的,課本根據課綱編寫,要把這些內容敘述進去,於是課本還是傳統教科書的寫法。學校老師拼命趕在兩個小時之內講完一個單元,學生囫圇吞棗,提不起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這樣的情況呢?這種未能超脫傳統教科書的敘事方式,既然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清楚交代,整個課綱的設計應該有重新調整的必要。我們也許要重新認真地思考,高中歷史教育到底希望學生學到什麼?回頭去看98課綱,至少曾經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刻思考,提出較有理念的課程設計,對各個單元的重點,提出較詳細的說明。例如對民初政局的討論,提示:
民國成立之後,面臨著新舊秩序轉換的深重考驗。本節可以民初黨派分歧與洪憲帝制運動為背景,依下列要點探討:2-1民初各方人士對於如何建構政府體制的不同思維與行動;2-2民初實行議會民主政治的折衝與困境。至於革命過程、黨派傾軋、洪憲帝制、復辟運動與軍閥政治等細節,則不宜縷述。
相較於101課綱而言,這樣的說明至少提出此一時期歷史的核心問題,比較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進行思考。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革命的「後遺症」來做分類論述:一是由皇帝制轉為民主共和未能適應,國會的亂象、袁世凱稱帝、張勳欲擁清帝溥儀復辟,都反應此種現象。二是中央與地方的問題。從清中葉以後地方督撫權力逐漸加強,義和團事變後更盛,辛亥革命以各省獨立形態推倒滿清,袁世凱擔任總統後欲行集權中央,袁死後各省軍人分據一方,形成軍閥政治。中央權力式微,各省軍閥合縱連橫,孫中山到廣州另立軍政府與北京政府對抗,形成南北分裂,以後又有聯省自治運動,都是在此脈絡下發展。總之,原則上應讓學生對歷史發展有圖像性的概念,而不要去讀太多的細節。
98課綱帶有較高的理想性,也不是沒有缺失,對中共的討論便顯得明顯不足,101課綱也存在同樣問題。此外,98課綱所標舉的理想可能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教科書的編寫者可能對某些歷史段落並不熟悉,寫出的課文無法符合課綱的要求;二是學校的歷史老師不一定具有掌握歷史脈絡以及各個時期歷史核心議題的能力。98課綱顯然也和101課綱一樣,要面對教學時數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再檢討修正。
中國現代史部分存在的問題,相信也在中國史其餘部分、台灣史、世界史中出現。拋開統獨之爭,回到101課綱是不夠的,我們有必要站在學校老師和同學的立場重新設計整個歷史課程。
三、教科書的問題:以康熹文化版為例
歷史課綱引起相當多的討論,不過,學生真正讀的是歷史課本,所以,我們仍然有必要看看根據課綱編寫的課本呈現何種面貎。我必須在此先聲明,這裡以康熹版為例,並沒有針對性,而是因為我唸高中的女兒正在用這個課本,我只能借到這個版本。
康熹版高中歷史中國現代史在第3冊,這一冊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國史,第二部分是世界史。中國史包括現代史(民國史)和當代中國,這裡只討論中國現代史部分。
我是看了課文才回頭了解編著者的背景,簡單介紹如下:中國史主編王仲孚原為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教授,專長是中國上古史。中國史編著者3人:石蘭梅、陳健文都是台灣師大歷史系副教授,鍾艷攸是台灣師大僑生先修部歷史科助理教授。石蘭梅的專長是中國上古史,陳健文的專長是秦漢史,鍾艷攸研究台灣的同鄉會以及編寫教科書。他們的研究領域都與中國現代史無關,上古秦漢離現代很遠,不禁令人替教科書擔憂。
圖5 康熹版高中歷史第3冊課文,右頁插圖為北京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上面的五四運動紀念浮雕。
該紀念碑是1949年中共建國後開始興建的,是否適合放在教科書中有待斟酌。
五四運動其實有很多可以呈現實景的歷史照片。
歷史研究越來越走向專業化,某一斷代或某一領域的研究者對另一斷代或領域往往是外行。教科書的編寫有課綱為依循,閱讀者又是高中生,看來似乎簡單,但是如果對此一領域不熟悉,很難用簡單的文字把複雜的歷史交代清楚。上文已經將101課綱的四個單元列出,基本上前三章以政治史為主軸。教科書對民國成立到軍閥時代的論述可謂清晰,不過這裡便暴露課綱偏於史實敘述而不重歷史解釋的缺點,學生能從這些複雜的歷史敘述得到什麼,值得課綱委員重新思考。第4章社會經濟與文化,雖然在時序安排上錯置,但此章內容應是學生最容易吸收形成概念的部分。前文提到98課綱和101課綱都對國民黨清黨後中共的發展沒有列入討論。康熹版教科書則在第2章第2節以一頁篇幅對此做了簡單的敘述。
不過,由於課綱的說明極為簡單,編著者往往在各小節再分細目敘述,有些部分便顯得片斷、零碎,很難給學生清楚的概念。例如第1章第2節討論民國初年的對外關係,下分四項細目敘述,分別是(1)五九國恥、(2)英俄日三國在中國的競逐、(3)五四愛國運動、(4)華盛頓會議與九國公約。五九國恥所述的二十一條要求,和五四愛國運動本有密切關聯,中間插入英俄日三國在中國的競逐,討論俄國力圖控制新疆、外蒙古與東北,英國企圖使西藏獨立等事,前後看起來毫無關係,缺乏對此段歷史的理解以及歷史敘述應有的思考。
再如五四愛國運動的敘述,一開頭便說:「一戰結束(1918年)後,列強竟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逕轉交予日本,中國代表陸徵祥(1871-1949)、顧維鈞(1888-1985)等雖據理力爭,…」這裡沒有說明最重要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1914年爆發,1918年結束後,列強在巴黎召開和會,沒頭沒腦地,學生如何知道陸徵祥、顧維鈞是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德國在山東有何權益?而且美國總統威爾遜在此期間提出廢除秘密外交、民族自決的訴求,對五四愛國運動有重要影響,也未提及。
教科書第9頁說,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流亡至日本另組中華革命黨。不過,課文完全沒有提到1919年孫受五四運動影響,將中華革命黨改為中國國民黨,便跳至1922年孫中山決意採蘇聯模式改造中國國民黨(頁19)。
有些是編著者文字敘述和概念不清楚的問題,如第16頁記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說:
自從蘇聯十月革命成功之後,部分知識分子便想「以俄為師」,尋求工農專政的社會主義。早在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已被引進中國,不少知識分子對俄國紅色革命的成功甚為傾慕,且中國一直是蘇聯推動世界共產革命的重點國家。1921年(民國10年)在俄共的策動指導下,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中國共產黨正式宣告成立。
何謂「尋求工農專政的社會主義」?在此前課文的敘述裡,只有介紹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這裡所謂的「五四時期」是指什麼時候呢?蘇聯十月革命是在1917年,那麼「早在五四時期」是什麼時候?「不少知識分子對俄國紅色革命的成功甚為傾慕」又是什麼時候?這段課文在時間和概念上都是錯亂的,我想學生唸到這裡一定感到霧煞煞。而且中共最重要的階級鬥爭在這裡完全沒有提到。
同樣在第16頁反帝運動部分,說:「1925年…英國巡捕在租界以武力鎮壓民眾,死傷數十人,引發『五卅慘案』,全國因此爆發大規模的愛國運動。」5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巡捕對民眾開槍,造成傷亡,事件本身被稱為「五卅慘案」,在共產黨員的策動下,在各地掀起反帝運動,稱為五卅運動,因此只能說慘案引發五卅運動。這又是文字敘述和概念問題。而第25頁和41頁都把中共的土地革命說成土地改革,是明顯的錯誤。
此外,第19頁圖2.1.1載孫文題黃埔軍官學校訓詞:「三民主義,吾黨所宗,…」,標題作「中華民國國歌」,其後說明:「孫文於黃埔軍校開學典禮上的致詞,後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歌。」所謂「致詞」,是在典禮上發表談話或演說,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開學典禮於1924年6月16日舉行,孫確實曾親致訓詞,文長七千五百餘字。這篇訓詞後來收入《國父全集》,編者下的標題是〈革命軍的基礎在高深的學問〉(第2冊,頁691-700。)現行國歌歌詞事實上是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頒布的書面訓詞,教科書上所載圖片為孫中山手書字樣。
第16頁補給站說:1913年3月,列寧發表〈馬克斯學說的歷史命運〉,提出亞洲第一路線的說法,強調「到歐洲去的捷徑是經過北京與加爾各答。」列寧〈馬克斯學說的歷史命運〉一文並沒有這項說法,在《列寧全集》裡似乎也找不到這句話。它的出處是蔣中正的《蘇俄在中國》:「列寧的迂迴戰略,在地域上,更有其最高的典型,就是蘇俄征服世界的路線是從亞洲向歐洲。列寧以為『從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經過加爾各答的。』這一迂迴戰略,亦使俄共的戰爭,形成其曲折的路線。」(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頁329)編著者的敘述似乎轉引自張玉法的《中國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77,下冊,頁370),但上述說法應係誤傳。
書上類似的問題還有許多,在此無法一一列舉。我之所以花了許多時間細看康熹版中國現代史部分,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並非故意挑毛病,而是因為歷史教科書關係數十萬學生的學習,是他們要熟記的內容。在課綱之外,我們仍應關注教科書本身,仍應仔細檢驗依課綱撰寫的教科書到底是什麼樣貎。從課綱的制定,到教科書編寫,到教科書審查,應該有一個完善的機制。教科書中國現代史部分存在的問題,應該也會在其他領域出現;康熹版的問題,也可能在其他版本出現。在考試左右教學的現象無法有所改變的情況下,一綱多本政策下的教科書編寫,是否造成偏重年代、史事、人名而有利於記憶,比較接近傳統教科書的版本更受青睞,值得思考。教育部宣布回到101課綱,但是從中國現代史的部分看來,這個課綱以及根據它編寫出來的教科書過於瑣碎、片斷,無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完整的歷史概念,也無法讓學生對歷史產生學習的興趣。我不知道歷史教科書的意識形態之爭是否能夠落幕,但是在意識形態的爭議之外,我們也應該從教育與學習的立場,對現行課綱與教科書存在的問題,認真地加以檢討、面對,並尋求解決之道。歷史還是要回歸專業,免除政治的干預,否則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製造更多災難。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李達嘉/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幾點意見— 中國現代史為中心的討論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我對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幾點意見/)
留言
作者對課綱問題似乎ㄧ直持續關注,指出的問題也很實際!98課綱雖未正式公布,但作者也有所研究實屬難得!更關照到現場教學的時數問題,實在讓我們ㄧ線教學的老師很窩心哪!
我們的教育問題真的需要大家一起關心。我看了課綱和課本,真是難為妳們站在第一線的老師了,希望妳們有機會也把實際教學面臨的困難表達出來,讓大家知道問題,一起努力,看看能不能讓歷史教學更理想。
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或者說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究竟共同學習什麼?這個問題雖然很難回答,卻是應該時時放在心上反思的事!現在的課綱或課本都沒有告訴老師們這件事,只是ㄧ味塞進很多知識點,我們教得無趣,學生更學得痛苦,這種現象從小學社會課就開始,以致學生對歷史的印象就是「背很大」!時代進步至今,如果訂課綱和編課本的人還無法認識這種現象,只會讓歷史教學離學生和年輕人越來越遠
我比較贊成98課綱提示的原則─不需要談太多細節,譬如中國現代史的課程設計,應該讓學生了解和思考民國時期的歷史和以往有什麼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如民族主義的興起和發展、社會存在什麼問題、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會在中國發展起來、國民黨與共產黨有什麼相同和相異的地方,類似這樣的討論,至少讓學生上完8小時的課,能夠有對中國現代史有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考。現在的課本流於瑣細的史實敘述,很難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