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衛(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一、前言
「邑」是人群聚集下產生的居住型態,而邑的大小隨著功能、地點、人口、戰爭等多方因素將有所增益與削減。早期「邑」的結構,其四周未必有城牆的環繞,而在沒有城牆的聚邑裡,對於邑中人民而言,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私有財產、人身安全難以獲得相對較好的保障。尤其隨著領土擴張、資源搶奪,群體之間的利益紛爭開始加大後,為了保障群體生命安全與財產的情況下,人們開始在「邑」的周圍堆砌起城牆,《荀子・君道》「兵不勁,城不固,而求敵之不至,不可得也」,因此「城固」不僅形成一道堅固且具體的防護,同時也讓居民於抽象的思維中獲得相對安全的感受。然而即使建構出再怎麼堅固的系統,依然還是無法阻擋人類的野心,尤其在慾望的驅使之下,思考如何跨越與破除城牆的阻礙,即在「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的攻防概念之下,「攻城」之法也就順理成章地產生了。
圖1 「大邑商」,《甲骨文合集》,36511
從甲骨文中可知「邑」已是常見的聚落型態,商人更自名為「大邑商」。
在這樣多數「邑」組成的社會結構裡,作為城牆的「(墉)」(《說文》「墉,城垣也」)也存在於其中,成就了「城邑」之名。至於「墉」存在的用途,可藉由「庇敦墉」(《合集》7047)這類文例來稍作說明,「庇敦墉」即是到敦這個地方的城墉內尋求保護,[1]「墉」(城牆)在當時起到了保護的作用,也就是《左傳・哀公七年》「民保于城,城保于德」,人民獲得城堡的庇護。「墉」雖然存在保護、防護的作用,但是在面對他人的野心勃勃情況下,這一層阻隔也並非是堅不可破的,以下就來介紹存在甲骨文裡面的一則攻城計,用以說明遠在商朝當時的人民如何突破「墉」的阻隔,進而攻下城邑。不過在正式進入甲骨文的內容前,不妨先試著來看看早期傳統文獻中對於攻城之法有哪些記錄,一起來了解先民的攻城謀劃。
二、《墨子》城守篇中的攻城之法
《墨子・備城門》篇主要是藉由禽滑釐與墨子的對話中,描繪出攻守之法,其中禽滑釐以「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衝、梯、堙、水、穴〈火〉、突、空洞、蟻傅、轒轀、軒車,敢問守此十二者柰何?」來回答墨子「何攻之守」的問題,禽滑釐口中所提到臨、鉤、衝等十二種形式,便是當時人們所知道的攻城之法,此處僅舉其中幾個形式稍作說明。「臨」,又可以稱作「隆」,屬於移動式的攻城車,可以推進到城牆邊,讓士兵登城,有「兵臨城下」之姿;「衝」,即衝車,在今日的電影戲劇之中時常可以見到一群士兵徒手扛著一根大木使勁地衝撞城門,然而實際上這根大木可置於車上,由士兵推動前進,以衝破城門關卡(圖2)。
圖2 《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二・兵家類・武經總要前集》,卷12頁25。
「水」則是以水浸灌城邑,最有名的案例便是戰國時期智伯決水以灌趙的晉陽城,其最終造成「今城不沒者三板,臼灶生蛙,人馬相食」(《戰國策・趙策》)的慘狀,可以說當時大水幾乎淹沒一切,致使毫無生火的可能,也間接形塑出民不聊生的現實。晉陽城最後若不是因為韓、魏二氏的反叛,相信智伯取下趙氏亦指日可待。《三國演義》記載關羽決堤水攻亦是如此,不過以水攻城的形式受到區域的限制相當大,背後還需仰賴河流地形,方能促成此法的施用。
「轒轀」一物,《通典・兵十三・攻城戰具》言其是用於攻城的武器,本身是有四輪的車體,上方用繩子作為脊背,並用未經揉製的生牛皮覆蓋,且從「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知其可以藏人作為運兵之用,又能夠填壕溝,幫助軍隊直接推進至城下,並跨越壕溝的障礙;又從「可以攻掘」,知其甚至可用以掘開城牆。
此外,「堙」是本文想多談一點的攻城法,《通典・兵十三・攻城戰具》:「於城外起土為山,乘城而上,古謂之『土山』,今謂之『壘道』。用生牛皮作小屋,並四面蒙之,屋中置運土人,以防攻擊者。」即是在城外利用堆土為山的方式,建築出一條直抵城上的坡道,方便讓士兵直接登上城牆,進而順利攻入城內。不過這種攻城的方法往往同時也存在極大的風險,尤其面對來自城牆上守方的攻擊,因此如何一邊建築登城坡道,也能同時防備他者的攻擊,便考驗著進攻者的智慧,這其中大抵需要配合其他的戰法,以掩護此一行事。歷史上曾具體實行「堙」(土山)的攻城方法者,見於《左傳・襄公六年》,背景為齊國面對一個小國「萊子」不與之會盟的情況下,開始生起老大的脾氣,於齊靈公十五年時,靈公讓臣子晏弱先到東陽築城,藉以逼迫、圍攻萊子,最後採取「堙」(土山)的方式進行攻城,直接於萊城周圍堆疊土山,讓士兵能夠乘土山而入,當年十一月齊國便滅了萊國。另外,《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描寫司馬子反可以登上堙來窺探宋城內部,則是突顯堙的高度可作為窺探敵情之用。
無獨有偶,利用建築土山式坡道進行攻城,也見於其他民族的歷史,如亞述王西拿基立(Sennacherib)的宮殿浮雕,便生動描繪著西元前八世紀亞述軍隊圍攻拉吉(Lachish)城的圖像。拉吉(Lachish)原是一座山城,在當時猶大的王國裡,其城市規模僅次於耶路撒冷(Yerushalayim),最後不免成為亞述大軍橫掃諸多城市的其中之一,浮雕顯示亞述軍隊堆起攻城坡道(siege ramp),過程中有其他攻城武器配合,最終順利地建成坡道,破除了地勢高低的障礙,成就攻城的關卡。
今日以色列境內著名的世界遺址——馬薩達(Masada)城,曾是猶大軍隊最後據守的地點,猶大軍隊在此受到羅馬軍團圍困長達一段時間。最後,傳說羅馬軍團利用猶大的俘虜興築攻城坡道,完工後,羅馬軍隊趁勢以投石器等武器攻入,攻下城池後,卻發現城內的軍隊與人民已相繼殉難。
亞述、猶大的故事顯示攻城坡道對於破除城邑阻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過同時也應承認這種攻城之法相當耗時、費力,無法在短暫的時間內攻下城邑。《孫子兵法・謀攻》篇裡面就提到「距堙(闉),又三月而後已」,說明了「堙(闉)」的興築需至少歷時90日以上,其無疑是耗時的工程,不過「堙」的建造確實將原先視為固若金湯的城牆開啟一條破城的道路。
以上用了相當篇幅說明「堙(土山)」在早期攻城的型態佔有重要的角色,接著也在這層的認識之下,轉入甲骨文中與「堙」有關的事件,試著認識三千年前的商朝如何成就一場攻城計。
三、甲骨綴合揭開了商朝的一場攻城計
甲骨綴合是一門技術也是學問,如何將碎裂且四散的甲骨重新加以辨認,並且嘗試還原,並非一蹴可幾,尤其在眾多碎裂的拼圖裡,如何依據甲骨型態、字體、文例等多項線索,將原先看似不相關的甲骨做出綴合,進而能於其中得出新的文例,本就是一件難事。因此,綴合本身與新甲骨材料的公布同樣起到重要的地位,所以學者將綴合視為甲骨的再發掘,確實一點也不為過,因為在過程中確實增進了學界對於甲骨各方面的新認識。
何會曾將《合集》6576與《合集》1363加以綴合,[2]得出一新的文例:「丙戌卜,貞:我乍(作)基方
二,咸。弗其鼎
(翦)[3]」,將拓片與摹本徵引如下:
圖3 《合集》6576與《合集》1363,二版藏於北京故宮。
這是一版龜腹甲的綴合,刻寫著在丙戌這日由貞人進行貞問,貞問的內容為「我乍(作)基方
二,咸。弗其鼎
(翦)」,其中「我乍(作)基方
二,咸。」是陳述事件背景,作為貞問的前提,而「弗其鼎
(翦)」則是真正的卜問焦點,即在原先的前提之上,卜問「不會適當地削翦(基方)嗎?」,「基方」一詞因爲在背景訊息中已經提及,故於此得以承前省略,或可用個比較接近現代語言的句子來進行說明,如「最近我買了一棟新房子,現在可以搬進(新房子)嗎」,「最近我買了一棟新房子」屬於背景訊息,「現在可以搬進(新房子)嗎」則是問題焦點。回來原先的句子中,「基方」為殷商武丁時期存在的一個方國名,其首領的名字為「缶」;又根據學者的研究,大抵都認為「基方」位於殷商的西南方一帶。
貞卜焦點——「弗其鼎(翦)」,是文意相對清楚的內容,至於背景訊息裡的「我乍(作)基方
二
」一句,學者認識頗為歧異:
首先,「」字便存在山、火二種迥異之說。這是由於「山、火」在甲骨文確實存在混用的例子。回歸到原來造字的規律之下,「山」字下方一筆理應是直線(平底),而「火」則屬於彎曲的圓弧(尖底),二字當判然有別,但是如甲骨文「岳」字,下方一筆本應是平底,如「
(《合集》33850)」;不過寫作彎筆者卻也不少見,如
(《合集》14427),因此如何確立此字是「山」或是「火」,就需要仰賴其他線索。
對此,筆者認同學者們將「」讀為「山」,[4]依據有二:
(一)甲骨文在今日的斷代研究法之中,「字體分類」的斷代標準已經取得頗為豐富的成果,能夠根據字體分類的成果,區分字形使用上的差異。將這片綴合的甲骨與同類甲骨[5]中出現的「山、火」字形相互對照,羅列於下:
可看出這類字體內的「山」字為平底、「火」字則為尖底。
(二)文字在單獨使用以及作為部件時,其演變的速度是不相同的。原因是每個字的使用頻率不同,發展演變的速度也就不同。[6]因此欲藉由部件中存在「山/火」混同的情況來佐證此字可以為「火」,便需要更加謹慎。除此之外,從「二」的文例可知其屬於可數的名詞,也可補充說明考釋為「火」是相對無法成立的。
正確地識讀出「山」字之後,將「作山」理解為「堆土為山曰堙」的說法,便顯得相當適切了。以下依此稍加申述在「堙」的概念下,如何建構「我作基方山二,弗其鼎(翦)」一句的理解。從「弗其鼎
(翦)」的卜問焦點,可以知道基方與殷商當處於敵對的狀態,然而「我作基方山二」一句明顯表示「作基方山二」的人是殷商自己,殷商自己為何要為基方建造兩座土山呢?則需要從甲骨文中其他殷商與「基方」的訊息中找尋線索,如下版:
辛卯卜,貞:基方缶乍墉,不
,弗。
辛卯卜,貞:基方〔缶〕乍墉,其
……四月
辛卯卜,貞:基方〔缶〕乍墉,不
,弗。四月
辛卯卜,貞:勿
基方缶乍墉,子商〔翦〕。
辛卯卜,貞:勿
基方缶乍墉,子商翦。四月
「墉」即是城郭之意,「勿基方缶乍墉」的「
」的意思還不完全清楚,但就文例的語境,當是卜問在基方缶建成城牆之前,子商會不會削翦基方,可知基方當時正在建築城牆,補強防禦。接著再配合《合集》6571(圖4),相關辭例徵引如下:
辛丑卜,貞:今日子商其
基方缶,翦。五月。
辛丑卜,貞:今日子商其
基方缶,弗其翦。
壬寅卜,貞:自今至于甲辰子商弗其翦基方。
壬寅卜,貞:自今至于甲辰子商翦基方。
壬寅卜,貞:
雀叀
基方,翦。
壬寅卜,貞:子商不翦基方。
貞:自今壬寅于甲辰子商翦基方。
貞:曰子商至于ㄓ囗,作,翦。
貞:勿曰子商至于ㄓ囗,作,翦。
甲辰卜,貞:翌乙巳曰:子商敦,至于丁未翦。(賓一)
圖4 《合集》6571,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出自河南安陽殷墟YH127坑。
前一版「基方缶作墉」貞卜的時間是四月辛卯(干支序號為28),而《合集》6571「貞:曰子商至于ㄓ囗,作山,翦。」、「貞:勿曰子商至于ㄓ囗,作山,翦。」這兩條雖然沒有寫出卜問日期,但皆與「子商翦基方缶」相關,其中同版辛丑卜的日期上紀錄為「五月」,可知「基方缶作墉」(四月)比子商「作山」(五月)來得早。因為「作墉」意為築城郭,可能基方缶據城郭堅守,使得子商難以攻取,因而計畫用某種方式摧毀其城垣。[8]在這前提下,建造土山便是子商攻城的方式。
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合集》6576+《合集》1363「我作基方山二,咸」就能夠得到解釋了,由於子商與商王是臣屬關係,前面雖提到「山」為子商所建,但以「我(我們)」理解也是沒問題的,「咸」表示一切就緒完畢,即因為基方作墉,於是我們(殷商)興建土山兩座,也就是在這樣背景之下,才會貞問「弗其鼎(翦)」(「不會適當地削翦(基方)嗎?」)。
若按照事件的進行與干支的前後來推算事件的話,《合集》6571「貞:曰子商至于ㄓ囗,作山,翦。」、「貞:勿曰子商至于ㄓ囗,作山,翦。」應為五月之事(根據同版「五月辛丑(干支序號為38)」推斷),此時才剛卜問前往建造土山,反觀「丙戌卜,貞:我乍基方山二,咸。弗其鼎翦」雖然沒有記錄月份,但是根據「咸」(完畢)的訊息,其當晚於《合集》6571,因此從五月辛丑(38)前往作山開始,再到丙戌(23)日的完成,時間相隔在45日以上,間接顯示此一工程確實相當費時。
根據文例的繫聯與參照,可以瞭解早在殷商時期,遭受攻擊的城邑(基方缶)固然可以修建城牆以尋求保護,攻擊方也可以用「作山」方式克服城牆的阻礙。從時間的序列,確實顯示土山的建造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在征服慾的驅使下,最終仍完成土山坡道的堆建,並成就了一場攻城計。
後記
本文主要觀點改寫自拙作〈談甲骨卜辭「我作基方山二咸」的文例解讀〉(《國文學報》第69期,預計110年6月出刊)。改寫過程中得到雷晉豪先生的協助,謹致謝忱。
註解
[1] 裘錫圭,〈說殷墟卜辭的奠〉,《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本3分(1993.12),頁 679。
[2] 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四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年),第908則。
[3] 按:「翦」字參陳劍:〈甲骨金文「」字補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頁99-106。「鼎」字參裘錫圭:〈簋銘補釋〉,《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與其他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頁177-178。
[4] 黃天樹:〈甲骨卜辭中關於商代城邑的史料〉,《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8),頁218-244。
[5] 這類字體,學界稱為「賓一」類,簡而言之,「賓」為貞人名,依據這個貞人出現的片號,進一步區分其刻寫字體(甲骨文貞人與刻寫者屬於不同的系統),其中一類字體便是「賓一」,其餘尚有「賓二、賓三」等不同字體類別,而同類字體其時代自當相近。
[6] 劉釗:〈釋甲骨文耤、羲、蟺、敖、諸字〉,《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頁5。
[7] 《合集》6573+《合集》8066+《合集》9069+《合集》9070+《合集》9071+《合集》9072+《合集》9073+《合集》9136+《合集》13514+《合集》14956+乙1119+乙1999+乙3479+乙3514+乙8163+乙補862+乙補1683+乙補2054+乙補3228。綴合訊息參張惟捷:《殷墟YH 127坑賓組甲骨新研》(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13),頁184。
[8] 羅琨:《商代戰爭與軍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頁134。
延伸閱讀
陸敬嚴:《圖說中國古代戰爭戰具》(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
水野大樹著,張詠翔譯:《圖解古代兵器》(臺北:楓書坊文化出版社,2013)
張惟捷:〈略論我國火攻戰法的上古淵源〉,《甲骨文與殷商史》新5輯(2015),頁38-48。
王子揚:〈商代軍事戰略戰術思想舉隅〉,《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Vol2(2018),頁239-254。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張宇衛/ 攻城計——甲骨文中的土山攻城法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攻城計甲骨文中的土山攻城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