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相較於其他的社會,臺灣這個位在多重帝國邊緣,經歷了日本帝國與戰後國民黨威權統治,晚近好不容易完成民主轉型的社會,其多重族群成員各自與共同經歷的歷史複雜性,以及因之而來的歷史記憶爭戰顯然是更為嚴重難解的。也因此在臺灣這個初生的民主社會,就梳理歷史記憶,以達成社會和解、捍衛民主生活方式,並讓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來說,歷史教育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顯然是更為重要且艱鉅的。

而就歷史教育來說,臺灣社會除了學校教育課程面臨的教科書與史觀編寫爭議尚未完全解決之外,實際上還面臨著世代認同差異與其他社會教育配合的問題。筆者上學期在臺大兼任講授了一門有關日治時期臺灣史的課程,期末時收到一位學生的電郵,信中分享了她對於臺灣不同世代歷史記憶、感受與認識差異的觀察與反思。信的內容很長,值得分享的看法很多,這裡只簡單引述其開頭的幾句話:

 

我覺得我們這一輩的問題可能是,儘管通過義務教育,習得關於日治與威權時期的基本認識,但是我們缺乏一些更身體感、更生活感的經驗——到底暴力和不自由是什麼樣子?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真正遭遇到殖民&威權統治,所以雖然我們在正式教育中,學會怎樣評價和看待過去,可是,那畢竟不是真正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反身性思考得來的。

 

這些反省深刻點出了臺灣的歷史教育所面臨的困境。雖然學校教育在整體轉型後,已經改為傳授符合民主社會所需的歷史意識與內容;但對於臺灣年輕一代來說,單僅透過制式的義務教育並不足以深刻認識歷史,並培養其對民主價值的切身感受;更遑論將這些價值內化在自己的主體性中,並足以在臺灣社會再次遭受內部與外部的國家與社會威權暴力時,為捍衛好不容易得來的民主生活方式挺身而出。換言之,我們需要其他歷史教育與學習的配合,來讓年輕世代切身認識歷史並培育新時代的史觀。

另一方面,對於經歷過威權時代學校教育,但卻因族群與生命經歷對於歷史有著歧異看法,也就是最需要族群和解的中年與老一輩台灣人來說,期望其能解放過去相互排斥對立的歷史記憶,共同面對臺灣的歷史轉型,並一起合作迎向臺灣未來的發展,或許學校教育以外的歷史記憶與知識的學習與分享,又是更為重要的吧。

而從解嚴以來,承擔起社會歷史教育任務的臺灣出版界,雖然已跳脫戰後國民黨的中國民族主義史觀,大量出版了相對彰顯臺灣本土史觀的歷史書籍,但是不可諱言的,我們有時候又太過僅關照臺灣社會自身,對於整個東亞與世界社會的歷史理解太少。然對於19世紀中葉以來與整體東亞社會,共同經歷第二波全球化與西方帝國主義(與模仿西方的日本帝國主義)深刻衝擊與形塑的臺灣社會來說,如果不從更廣大的東亞史與世界史的視角來考察起,我們又如何能真正理解臺灣社會的過去。更進一步來說,在面對過去深受西方與日本帝國主義壓迫,但晚近卻日益走向戰前日本帝國主義的新中國霸權時,我們又如何能有足夠的集體智慧巧妙應對這樣的威脅,經營適切的兩岸與國際關係,以維繫臺灣的經濟發展與民主政體與文化呢?

從這個視角來說,我們不僅需要更多說出臺灣不同族群歷史記憶的臺灣史書寫,也需要更多的東亞與世界史的出版品。晚近臺灣史學界與出版界的一個出版熱點,乃是在日治時代臺灣社會文化史這個領域,希望能夠還原過去在中國民族主義史觀下,被意識形態化的殖民地臺灣史,在如過去一樣但更深刻地批判日本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同時,也讓我們理解那段時期臺灣的殖民近代化性發展,並豐富與複雜化我們對於那個時代的理解。然而,臺灣學界與出版界,對於同時期日本社會的關照仍相對不足,以致我們不免忽略了臺灣殖民體制與日本對其本土國民統治體制的密切關聯,甚至忘記了日本人不全是或不僅是殖民者或者是國家暴力的發動者,他們同時也是日本戰前總動員統治體制下國家暴力的被支配者。

 

圖片 1圖1    《神國日本荒謬的決戰生活》(遠足文化,2018)

圖片來源:博客來書店網站

 

最近,臺灣文學史研究新銳鳳氣至純平與許倍榕翻譯出版的《神國日本的荒謬決戰生活》(早川タダノリ著)一書,則可以補足臺灣社會對於戰前日本統治體制的歷史認識,很值得推介閱讀。此書收集了豐富的雜誌、廣告與傳單上的圖片,並透過文字的解說,梳理了這些圖片的社會生產脈絡及其與國家文化統制間的關聯,詳細描繪與再現了大東亞戰爭前後日本本土社會的文化樣態。透過此書,讀者可深刻認識到戰前日本帝國不僅對朝鮮與臺灣等殖民地人員發動以「皇民化」政策為名的廣泛思想戰,實際上也對其人民進行了同樣激烈的意識形態控制,意圖統一所有人民的「意識、感性、道德與思想」,以確立總力戰爭下所需的國民精神總動員。

對於不耐煩於文字細瑣閱讀,習於視覺性閱讀的新世代讀者,或者對全然陌生於這一段日本歷史的新舊世代讀者來說,這樣一本輔以大量視覺圖片的歷史書,毋寧是非常好的入門讀物。這本以日常生活為主體的歷史書,透過一張張圖片與當時的口號文字,引領讀者跟著進入戰爭時期的種種公共與私人生活空間,親身體會神入當時人的感受想法,並透過作者的文字解說,了解這些戰爭言說背後國家總動員體制文化統制的強大威力。而正是這些戰爭宣傳與愛國主義狂熱,讓一代日本人以抵抗英美帝國主義,保衛日本、解放大東亞,確立東亞與世界和平為名的侵略戰爭,並造成數百萬日本人的死傷與更多無數東亞被侵略國家軍民的苦難。

這本書的寫作是日本戰後對於戰前侵略史反省的一部份,但如同作者在書中後記所說,這本書的寫作動機係在對應199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右派政治與文化人士的歷史修正主義運動,希望透過對於日本戰前軍國主義歷史的反省書寫,深化戰後以來一直沒有深入推動的侵略戰爭反思,更要避免日本軍國主義精神的復甦。雖然我同意許多現代版「日本意識形態」的復活,與戰後缺乏正面徹底的戰前意識形態反思有關,但我對戰後七十年日本的民主體制與文化稍有信心,並不認為作者強烈批判的自民黨安倍政權追求日本成為正常國家的政策,將會導致日本軍國主義的復甦。[1]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作者也因採用文化研究的書寫方式,並將討論焦點集中於戰前太平洋戰爭期的十餘年間,因此並沒有深刻討論1920年代剛經歷過所謂大正民主的日本,為何會逐步走向戰爭?另一方面,或許為對抗日本出版界晚近的歷史修正主義書寫,作者的寫作不免過於激切批判,當其以嘲諷不屑語氣透過一個個歷史圖說描繪日本國家對國民的洗腦與宣傳,以及日本國民對於天皇與國家的愚蠢奉公,不免忽略了解釋日本的天皇體制與民族主義的長時段歷史,以及國民何以全然深陷如此的愛國主義與軍國主義狂熱之中?從意識形態的歷史研究來說,誠然還可以有進一步深入解釋的必要。

讀者們在閱讀這本精彩入門書之後,若有興趣更全面了解日本戰前歷史,或者探究前述兩個重要問題,建議讀者可以閱讀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加藤陽子的一系列通俗或者專業日本史作品,譬如同樣為本書出版公司遠足文化所發行出版的《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2016)與《昭和天皇與戰爭世紀》(2018)兩本中譯歷史書。

最後,當本書作者與加藤陽子等日本史家,擔心人們遺忘歷史而戰爭可能再來,因此透過歷史書寫,希望日本年輕一代認識銘記戰前的歷史教訓時,相比於民主轉型七十餘年的日本,經歷民主轉型不久且社會內外面臨更多挑戰的臺灣,或許更應透過多元的歷史書寫與出版,來深化整體社會的歷史教育,並避免威權體制的復辟。[2]同時對臺灣史的歷史教育與出版來說,本書這種配合視覺圖文的寫作,或許也是一個可以借鑑的書寫方式,讓讀者們在接觸其他複雜與深入的歷史解釋之前,先能以更直觀與切身的方式試著體會過去的歷史,並認識來自殖民與威權體制下的國家暴力與文化統制。

 

 

本文為作者為早川中典著、鳳氣至純平與許倍榕中譯《神國日本的荒謬決戰生活》一書所撰之推薦序[3]

 


註腳

[1] 這是因為安倍推動日本正常國家化,希望更改憲法解釋或者修改憲法賦予日本軍事自衛權的政策時,其支持者雖有部分係缺乏戰爭反省的日本極端右翼軍國主義者,但真正讓這些訴求獲得日本支持的國內外因素,其實是在東亞美國勢力衰退、中國霸權崛起下,以及臺海軍事危機與中日釣魚台紛爭下,美國國際戰略推動下與日本自衛考量下的政策訴求與發展。

[2] 臺灣史學者周婉窈教授,在一篇紀念白色恐怖受難者陳文成博士的文章中,說道:「(臺灣)從獨裁到民主的這個『轉型』,是脆弱的,如果民主、自由和人權沒有成為新社會的核心價值的話;當暴力再度來臨──或戴著其他面具來臨,人們可能毫無知覺,更不要說起而捍衛轉型社會的價值了。」提醒我們僅有推動轉型正義與完整的歷史教育,方能捍衛臺灣的民主未來。參見周婉窈,〈曾待定義的我的三十一歲、尚待定義的臺灣〉,「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網站,http://www.cwcmf.org.tw/joomla/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24

[3] 作者林文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本文原為最近出版的早川中典著、鳳氣至純平與許倍榕中譯《神國日本的荒謬決戰生活: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新北市:遠足文化,2018[2014])一書之推薦序,因文章主題上符合本網站的公共史學屬性,經徵得出版社同意後,刊登在此網站。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文凱/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 ‎)


 

最後修改日期: 2021-07-08

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