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緣起:《楚漢群英》

 

記得小時候有《王子雜誌》,筆者最喜歡閱讀其中的〈楚漢群英〉,講的是劉邦與項羽逐鹿中原的時代。由王金釵改寫,故事有趣,情節精彩。還有洪義男畫的插圖,圖文並茂。是我的喜愛歷史的啟蒙吧。

當時筆者受的是中國國族教育,所以想像的〈楚漢群英〉是一群「中國人」在「中國」的歷史空間中競逐。從來沒有想過,這些參與者,有人的母語並非漢語,他們原本的文化,從飲食、穿著到居住,與漢文化大不相同。本文描寫的主角,秦末的鄱君,被秦帝國任命為鄱陽令,後來成為西漢帝國早期的長沙王吳芮就是一個越人。而他的女婿,鼎鼎大名的猛將九江王英布,從他所出的地望「英」,以及居於六,現在的安徽六安一帶,推測他應該是「英」地夷人的首領。他又稱為黥布,因為有黥面;就有一種說法是他曾為罪犯被黥面,卻說不清楚他到底犯什麼罪。其實,刺青是夷人、越人都有的習俗。黥面對於夷人或許有正面的意義。還有曾經擔任先鋒與劉邦攻打南陽立下戰功的梅鋗,也是越人,他在戰爭結束以後,名義上受封十萬戶,就隱居在廣東與江西交界的梅嶺,梅嶺就是因他而得名的。其實,仔細追究起來秦始皇的家族本是嬴姓的東夷人,那麼最早一統天下的也不是「漢人」。秦末佔領南越自立為帝的趙佗,祖先是趙國的貴族,那麼他也非「漢人」,而是一個深度漢化的夷人,因為他的祖先與秦相同,也是嬴姓。所以,東亞地區原本是一個多種語系分佈的局面,後來才逐漸的被「漢語」給統一了。楚漢群英究其實是不同族群並肩作戰,抗擊暴秦。不過,逐鹿天下的「遊戲」結束以後,蕭何入咸陽後急忙撿拾秦的記載、制度與典章,換裝後成為漢帝國典章制度。漢代武帝雖然「獨尊儒術」,儒家從諸子百家中雀屏中選,成為統治的準則。不過,這只不過是在諸多的「維穩之學」中選擇一個滿口仁義道德,手段比較溫和的學派罷了。身為歷史學者,一直有一個疑問,就是到底誰是「穩拿(winner)」?誰是「魯蛇(loser)」?看來贏家不是任何人,而是「漢字」所形塑的思想與政治系統。

 

長沙王吳芮

 

長沙王吳芮是在楚漢之爭中一個沒有太大聲音的角色。在亂世之中能夠沒有大多聲音,卻成為漢王朝的異姓諸侯王中唯一善終,並且王位還傳了數代,一直到無嗣為止。這樣的異數應當是有很大的智慧。吳芮在王翦平百越以前為番君,入秦以後頭銜改稱鄱陽令。此一頭銜上的變化應該如何理解?

由於越國在越王無疆(313 BCE)被楚滅之後,原本越滅吳後掌控的太湖流域變成楚國領土。但是浙江、江西一帶則狀況不同。浙江仍有越王後裔繼續掌控,還傳了至少三代:之侯-尊-親(不同文獻間有差異),到了「親」以後又遭到楚的攻擊,退保南山,應該是福建、浙江之間的山區。江西地區原為「吳頭楚尾」,是吳、楚兩邊都無法掌控的區域,其間可能有越系的地方政權,也曾有夷系的後徐政權,也有夷越混種的群體在湖北大冶到江西瑞昌之間採銅礦人,考古學上稱為「大路舖文化」,可能也有其政治體。越滅吳(473 BCE)後,越國大體掌控了江西地區,甚至穿越江西與湖南邊界山區,控制湖南衡山一帶,傳世的〈岣嶁碑〉就是證據,岣嶁是衡山主峰。越對於以越人人口為主的區域,其控制方法並不是如楚國一樣將原有的政權滅掉以後改設置縣,由楚王直接掌控,派人治理。而是承認既有地方政權的存在,以加盟國的方式掌控,這本來就是楚國面對越人的傳統做法。因為越人所在的區域多為山區,地形破碎,越人又是行使「不被統治的藝術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的一群人,想要強力征服設縣其成本過高,此點西漢時期的嚴助就已經明白地指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上》)。所以楚國在鄱陽流域並沒有設縣,而是與既存的小政權有名義上的宗主權,實質上是臣服的自治區。吳芮就是鄱陽流域越人自治區的領袖。王翦用兵至此,也許是本身已經兵疲馬困,又水土不服,看起來並沒有暴力碾壓,而是政治地解決,帶領當地越人投降的吳芮政治手腕高明,搖身一變成為秦王朝的鄱陽令。鄱陽令與其他縣令不同,用現代語彙理解就是秦王朝的「鄱陽越人自治縣」領袖,絕大多數的官吏,都是由吳芮決定的,只有少數文書官員需要由秦帝國指派。相對地,浙江地區同樣也向秦投降,但似乎沒有得到相同的待遇,秦在此地設會稽郡,直接統治。福建地區的命運與浙江相同,被建置閩中郡。

秦王朝國祚過於短促,還來不及測試它的自治區是否能夠長久存在,就已經搖搖欲墜。陳勝、吳廣反抗之後,各地六國時代諸侯、大名紛紛再起。曾經統治過福建、浙江地區的閩越王無諸與越東海王搖見機號召越人奪回原本領地,並且來到鄱陽流域找到番君商討,參與反秦的行列。同時,英布也帶領夷人部隊與番君參詳,番君見英布有為,還把女兒嫁給他,事見下節,此暫不表。越人大名梅鋗(有人認為即蒲(番)將軍)也加入。吳芮見機加入項梁的行列,果然逐漸壯大,後來項羽藉著諸方猛將,打敗秦王朝,打著楚義帝的名號,大行封建,英布、梅鋗的功勞都很大,英布受封為九江王,都六。衣錦還鄉,梅鋗受封十萬戶侯,這「十萬」是破格的高數,因為他的戰功高。對於曾經隨著他入關中,運籌帷幄能力遠高於戰鬥力的吳芮,僅封為衡山王,都邾,邾在湖北黃崗。不但遠離家鄉,還在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因為衡山王之國被長江截為兩半,兩半的人群各不相同,南邊為夷越混種,北邊以「漢人」居多。吳芮被迫遠離了他的基地鄱陽湖。另外無諸、搖則跟隨劉邦入關中,在項羽的分封中均未見蹤影。

項羽分封沒有標準,一以自己喜好。所以,對於項羽分封不滿者大有人在,不久就又天下大亂。此番吳芮與所有越人大名都往劉邦這邊靠攏,原本只有英布尚在猶豫,後來經過隨何的勸說與用計,終於使英布加入劉邦陣營。英布的加入是影響楚漢平衡的關鍵。兩年之後,終於在垓下合圍項羽,西楚霸王以自殺收場。原本分封如果相對公平,東亞世界會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分裂局面。但是項羽的胡亂分封,反而給劉邦一個統合全局的機會。

漢高祖六年(r. 202 BCE),封吳芮為長沙王,領有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五郡,不過南海、桂林、象郡均在南越王趙佗手中。豫章郡其實是封給了英布,因此有學者以為當是武陵郡之訛,後來在考古隊在長沙發現幾個武陵郡的官員印章,說明武陵郡的確是歸長沙國管理。長沙國實際領有長沙、武陵二郡。吳芮在位一年就去世,子吳臣(r. 201-193 BCE)繼位,其後又傳三代,共傳五代,53年。因無繼承人而除國。改由劉氏任長沙王。吳臣時代,英布叛變,吳臣因英布為妹婿,假意加入英布陣營,引誘英布退到鄱陽流域,再安排當地人將英布謀殺,回報漢王朝。

吳芮城府很深,又是越大名的領袖,比起英布是一個更難對付的人,劉邦十分了解,對吳芮家族的安撫也用力極深。有很長一段時間吳芮家族是唯一非劉氏的王,表面上看劉邦以及漢王朝似乎對吳芮家族不錯,可是實際上還是有忌憚的,只要看他與項羽一樣,都不願把吳芮的家鄉豫章郡封給他,害怕吳芮一旦回歸故里,又是盤根錯節,假以時日實力壯大起來,又會變成另一個競逐天下的對手。漢王朝還把屬於南越國的象郡、桂林、南海也封給吳芮,實際上是以吳芮來牽制南越國的趙佗,算是一種以越制越的手段。劉邦還把吳芮的大將梅鋗從梅嶺地區的封地調離,改封到梅鋗完全不熟悉的祁門地區,把他和吳芮家族遠遠隔開。這些佈局,都是有深謀遠慮的。另外,漢王朝雖然封王,但是都有由王朝直接任命的官員到封國擔任不同職位。例如有文名的賈誼就曾經到長沙國擔任太傅。雖然,他在長沙國看似無所事事,卻有監督的功能。

另外,即是名義上的封地,看得到吃不到,還是可以改封給別人。劉邦又藉著剷除燕王盧綰,改立劉姓燕王之際,立越的王族之後南武侯織為南海王,領有南海郡(《漢書・高帝紀》),實際上置於長沙國。另外在高惠高后時代又封陸量侯須無,陸量就是陸梁,秦略取陸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所以,陸量侯看似封地巨大,但土地的實際領有者並不是漢王朝。陸量侯可以自置吏令長,也就是自己任官,但要受令於長沙王。另外不只在分封地有遙封,還有縣令長也是遙封的例子,例如龍川縣令,初在湖南彬縣。所以,長沙國被封滿了有名無土的封君。

長沙國最有意思的應該是他如何面對南越國,限於篇幅我們以後再談。

 

第一猛將英布

 

前面我們已經略提到英布,他為六人,姓英氏。換言之,他的本名當是英布而非黥布。英、六都在今天安徽省六安市,古代的英、六地區居住的都是贏姓夷人之國,最終都被楚國併吞。贏姓是最標準的夷人之姓,推測英布應當是這一帶夷人英氏的首領。夷人、越人的習俗都有黥面,所以他稱為黥布之別名應該與他黥面有關,但是我們認為其黥面與犯罪無關,而是成年或榮譽性的標記。《史記・黥布列傳》為了解釋他的黥面,而加入了一個江湖相士說他「當刑而王」的故事。這種故事與「張良見黃石公」的故事一樣,無見證者,也無法檢證。應當是民間為了解釋九江王黥面而流傳的故事,對我們理解歷史與族群無益。了解英布的出身,就能了解他的黥面。

陳勝起事之後,南方的夷、越大名都找番君吳芮,包括閩越王無諸,甌越王遙等,都聽他發落,英布也帶著幾千人加入。吳芮慧眼識英雄,看出英布的能力,把女兒嫁給英布。這種夷、越聯親之事在長江以南,應當不少。很可能在吳芮的建議下,夷越大名各自帶著部署加入項梁的軍隊。由於英布驍勇善戰,很快展露頭角。陳勝死後,楚人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仍稱懷王,以為號召。懷王即位,項梁受封武信君,英布受封當陽君。項梁戰死以後,項籍(項羽)殺懷王所授的大將軍宋義而成為楚軍統帥,自後楚軍之所以能常勝,主因之一是英布經常為前鋒,英布不僅個人驍勇善戰,也知兵法,經常能以寡擊眾而勝。項羽是一個沒有太大心機,而且欣賞英雄的人,因此在大勢底定後封英布為九江王,都六。淮河流域以南的夷人國家被楚國所滅,受人統治,寄人籬下已久,至此終於再度有屬於自己的政權,英布帶兵出去打仗,終於有了衣錦還鄉的榮耀。

項羽逐漸強大,秦兵節節敗退,天下大致底定,反秦的諸侯都各自回復故地為王。項羽乃奉懷王為義帝,都長沙,等同於放逐。項羽則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但不久又秘密派英布殺義帝,追殺到郴縣而亡。英布為夷人而非楚人的身份應該與被授予狙殺任務有關,不會有舊朝的情懷。項羽封諸王時經常以個人喜好任意為之。不久,他所敕封的諸王開始反叛,於是項羽向衣錦還鄉的英布徵兵,英布也逐漸露出他的底牌,稱病不往,指派將官帶幾千人上陣。他與項羽間的嫌隙開始出現,不過,項羽因為他真有戰力,沒有與英布攤牌。此時,漢王劉邦從陳倉再入關中,開始擴張。但他的實力與項羽仍有差距,敗多勝少,除了以爵位拉攏各路諸侯外,還特別派遣隨何前往說服九江王英布,允諾事成之後裂土封為淮南王,也就是基本上收復淮夷的固有領域,英布心動允諾,但並未立即付諸行動,並且要求參與諸眾切勿洩漏機密。當項羽使者又來請英布親自出兵時,隨何搶先入場坐了上座,且先發制人當眾告訴項王使者,九江王已經歸漢。此舉出英布意料之外,也只能將計就計,將項羽使者殺害,並引兵攻楚,但是項羽有備,派遣也是以神勇著稱的龍且截堵英布,英布事前沒有軍事行動的準備,臨時出兵故敗給龍且。本想棄戰率軍直接歸漢,但又怕被楚軍隨後追擊。只得放下軍隊,與隨何潛行歸漢營。

來到漢營,劉邦又故意演出箕踞洗腳的大戲,一面洗腳一面接見英布;氣得英布直想要自殺。但是回到自己的營帳,卻意外發現自己的營帳設施,飲食起居的照料,都與漢王一樣氣派,則又喜出望外。劉邦的小小計謀使得英布死心踏地歸漢,派人前往九江收兵,但是項羽已派遣項伯往九江收兵,並且盡殺英布妻小,此舉更斷絕英布與項羽的關係。不過,英布使者還是收得不少餘眾近臣,將數千將兵馬帶到成皋。次年,劉邦策命英布為淮南王,共擊項羽。兩年之後,不但收復九江,又與漢王進一步合圍項羽於垓下,項羽自刎,天下底定。英布剖符為淮南王,統治九江、盧江、衡山、豫章郡,仍舊都六。劉邦此一佈局的奧妙之處在於將吳芮老巢豫章郡屬英布統治,卻封吳芮為長沙王,實質上統有長沙郡與武陵郡。讓城府最深的吳芮遠離老巢,也製造他與英布間的嫌隙。

不出數年,既已盡併天下劉邦與呂后開始清算功臣,與英布三位一體,同為平天下大功臣的韓信、彭越先後被殺,英布恐懼,開始準備兵馬,防守關隘。未久評估當時真正能戰者除劉邦以外,只有韓信與彭越皆已死,遂決定反漢。先西破荊王,在東破楚王,南方除長沙國以外,盡為英布所有。此時吳芮已經過世,英布為長沙王吳臣妹婿,吳臣假意以長沙國歸順英布,潛伏陣中,伺機而動。劉邦親征兩軍對壘,問英布何故而反?英布回答:「欲為帝耳。」劉邦大怒,破口大罵,兩軍開戰。此時劉邦的軍隊已有極大的人數優勢,英布雖然善戰,且善兵法,軍紀嚴明。但終究不敵,退回淮河以南,再度纏戰數回皆敗,最後與數百人退回到鄱陽地,吳臣一直陪同到鄱陽他自己的老巢,英布已折兵損將只剩百餘人。吳臣於是發動當地人誅殺英布向漢王朝領功。第一猛將就此殞落。

 

圖1 秦代的南方地圖以及本文論及重要地點。

圖片出處: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二冊》(北京:地圖出版社,1982),頁11-12。紅色部分為作者所標。

 

太史公寫《史記》每節之後,都有人物品評。他對於項羽、英布極盡惡評之能事,原因應該是「漢王朝本位」。英布為夷人,且有黥面,應當是具有「夷人意識」者,他在謀反以後幾乎掩有整個南方,可以說是建立了一個「最後的夷國」,他回應劉邦他的謀反是「欲為帝耳。」究竟是氣話,還是存在心中已久的計畫,耐人尋味。英布死後淮域一帶的夷人變為漢帝國的編戶齊民,經歷了幾百年,夷人完全消失在歷史洪流中。

 

梅鋗與蒲將軍

 

梅鋗的出身不明,早期文獻資料很少,只知道他是番君將,當是越人。他因為功勞多,所以被項羽封十萬戶侯,這是十分巨大的戶數,歷史上被封以同樣戶數只見於呂不韋。不過,早期傳世文獻上能見到他的主要功績,卻是協助劉邦攻打析、酈,在南陽一帶,接著協助劉邦通過丹江走廊入武關,先進咸陽,使得劉邦有成為王關中的權利。按理他應該是項羽討厭的人,卻獲得如此高的封賞,令人匪夷所思。等到劉邦得天下,進行封賞,也因爲梅鋗的大功,連帶封越人的首領吳芮為長沙王。梅鋗同樣封十萬戶,為列侯。這反而是可以理解的。

根據廣東地區在地的說法,梅鋗受項羽封為臺侯,食邑為臺以南諸邑(《羊城古鈔・人物》)。不過,臺以南為嶺南,當時還有南越王趙佗統治,所以,這是虛封。臺附近是梅嶺,也稱大庾嶺,是江西通往廣東的要道之一,有關隘稱為臺關,就是橫浦關(《廣東新語・山語》)。其實,此地係越人之地,他的十萬戶,就是梅嶺以南的越人。梅嶺附近有許多與梅有關的地名,都是源於梅鋗(《廣東新語・地語》)。劉邦所封的十萬戶在廣德,廣德就是現在安徽黃山市祁門縣,這裏同樣也是越人的領域。這裏也是荊王劉賈、吳王劉濞的封地的一部分,估計是這兩王即使統治此地,恐怕也抽不到稅,不如交給梅鋗,可以減少出亂子的機會。附近也有與梅鋗家族有關的記載。

傳世文獻上另外有一位早期在項羽軍中,後來卻不見蹤影,也未見封賞的蒲將軍。同樣為越人的蒲將軍在紀錄中往往與英布同出,兩人一起帶兵參與項梁的軍隊,英布一戰成名,受封當陽君。後來項羽殺宋義成為上將軍,就常以英布與蒲將軍為先鋒。通常都是先鋒先渡河,初步擊敗敵軍,項羽的大軍再渡河,碾壓秦軍。項羽與眾家諸侯競爭誰先入關中,可以王關中。項羽軍力強大,正面強攻,在新安遭遇大量秦軍,秦軍欲降,但三心兩意,項羽怕這些降軍未來又生亂子,就和英布、蒲將軍商量,趁夜攻擊,坑殺了二十萬秦軍。此役之後,蒲將軍就不再見於史籍。接下來函谷關的叩關就只剩下英布。蒲將軍究竟是誰?變成一個微不足道的歷史公案。

有一種說法認為蒲將軍就是梅鋗,作者以為極其可能,因為梅鋗是番君別將,蒲與番音近,蒲將軍可能就是番將軍。注意番、蒲與濮、僰等,都與越人有關,顯然是同一詞彙不同聽者的漢譯,其原始意義值得注意。項羽帳下人物中,蒲將軍的功勞的確可當十萬戶侯。不過,此一說法會在時間的排程上有問題;因為根據《史記・項羽本紀》蒲將軍最後出現在項羽陣中是在新安,與函谷關已經近在咫尺。不久,英布就開始進攻函谷關,但進攻時蒲將軍卻不見了。但在另一條路線上劉邦在南陽盆地膠著之際,巧遇梅鋗,有了猛將梅鋗為開路先鋒,自此進展順利,快速通過武關,進入關中,關閉函谷關。我們知道從新安到南陽並不是很遠,問題是新安大屠殺到進攻函谷關,究竟有多少時間差?是否有時間讓一個人從新安殺到咸陽?由於撰寫《史記》的原始材料中對於楚漢之爭的記載可能是根據不同人的口述,有否可能出錯?或許蒲將軍根本不在新安?總之,這仍是歷史公案,但是梅鋗、蒲將軍這兩位越人大將的驍勇在當時僅有英布與項羽本人可匹敵。

 

小結

 

司馬遷在撰寫《史記》的時候,漢王朝已經歸於穩定,那時整個漢帝國又復沈浸於「華夏」的想像之中,所有的歷史人物原本的族群差異都盡量地被抹去。本文所寫的人物,都明顯的非漢,以他們在這段歷史上的影響力,應該被大書特書。但是,他們相對地安靜,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漢語對於他們而言,並非母語。他們的言語交談,往往以母語,難以被用漢字記載下來。

從空間分析,我們知道劉邦對於諸王之領域規劃,其實頗富心機。淮南王為夷人,他的領域其實只要淮河以南至長江,也就是回復淮夷的固有領土,應該就會讓英布滿意。但是他加碼將原屬番君吳芮的豫章郡也歸入,造成兩人間的隱憾,最終使吳臣在鄱陽殺害英布。劉邦將長沙、武陵以及屬於南越國的南海、桂林、象郡歸長沙王,讓越人吳芮封於長沙,且奄有陸梁地,基本上就是整個越人的固有領域(除去會稽、閩中)。有其象徵意義,也是對著南越國的越人喊話。

總之,《史》、《漢》作者,有他們時代的定見,但是我們今天閱讀,可以有我們不同的視角。漢、越還有夷之間的關係,是更古早語系板塊的餘緒,值得近一步思考。

 

 


參考文獻

傅舉有,〈漢代列侯制度及其演變〉,《廣州文博》2018: 1-17。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鶴間和幸,〈長沙國與南越國〉,《始皇帝的遺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8),頁180-186。

周世榮,〈從出土官印看漢長沙國的南北邊界〉,《考古》1995.3: 265-267。

曹錦炎,〈句嶁碑研究〉,《吳越歷史與考古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頁120-138。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黃銘崇/漢越之間(一)——從長沙王吳芮談起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 ‎‎https://kamatiam.org/漢越之間一從長沙王吳芮談起/)


 

最後修改日期: 2022-10-16

留言

您好,我毫無歷史或語言學的訓練。我本身是一個五十餘歲的屏東鄉下長大的閩南人。我多年來接觸國語、漢字、母語、地方戲曲、文藝作品、以及看過各種閩南語標音字之後,深信:「閩南語絕對是百越語,因有語無字而被迫與漢字漢語《結婚融合》!中國大地上有大量的人,根本就是《百越人》而非《漢人》,更不用說我們這些渡海來台的閩南人客家人。」「我們都只是地球人,硬要分的話,可能百越人的成份還比漢人還多。」
感謝您這篇文章,它等於印證了我原來的感覺似乎更傾向真實,也感謝您這個視角,使楚漢爭霸史,變得更加清晰好讀。

    作者
    歷史學 柑仔店 

    您好,謝謝您的留言~
    中國作為一個多族群的地域,在歷史上有同化、融合也有衝突,不同時期的政治與社會因素也都會使歷史敘述有所差異。
    如果對歷史有興趣,也歡迎持續關注部落格,歷史學柑仔店每兩週就會發布一篇新文章~
    再次謝謝您向柑仔店分享您的觀察,也謝謝您的喜歡和肯定!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