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毓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
我與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王文基教授合作編輯的《精神科學與現代東亞》一書,近日將由聯經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與年中早一步出版的《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是姐妹作,分別聚焦於精神科學的歷史與社會學研究。然而,與《不正常的人》集結首次出版的台灣本地研究論文不同,本書乃是以東亞為範圍,挑選東亞各地學者以各種語言書寫且已發表的學術論文,將其翻譯為中文集結成書。做此選擇,一方面是希望能將東亞精神科學史近年來的重要研究成果,介紹給中文世界讀者。另一方面,如本書導論所言,本書也希望能帶動對於東亞精神科學史的意義——包括精神科學史對於東亞的意義,以及東亞對於精神科學史的意義——的反思與討論。
圖1 《精神科學與現代東亞》封面
本書架構,分為探討東亞近代性的「近代的東亞」、探討精神科學與治理的「治理的東亞」、以及探討知識技術跨國流動的「移動的東亞」三大主軸。各篇論文主題包括日本的憂鬱症、日本動力精神醫學與新興宗教的糾葛、日本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休克療法、日本太平洋戰爭中的創傷神經症、韓國人本精神醫學傳統的建立、韓國殖民時期的情緒文化政治學、華人社會的縮陽症、中國的神經衰弱、當代中國的心理熱、台灣殖民時期的心理實驗、台灣及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流行病學研究等。這些論文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歷史洞見,體現了當代精神科學史的最新進展,讓我們可以更深入思考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的糾結歷史,以及東亞精神科學史的特殊性。
今天想介紹本書中〈大正時期的「精神概念」:透過大本教與《變態心理》之爭的考察〉一文。這是兵頭晶子博士2005年發表於日本《宗教研究》雜誌的文章。雖然若對相關歷史背景與議題不熟悉,讀起來可能較無興味。但由於研究關懷的相近,這是此本論文集中我個人極為喜愛的一篇。事實上,這篇可被歸類為醫學史、精神醫學史與精神科學史範疇的歷史論文,發表場域卻是日本宗教學會發行的《宗教研究》期刊,不僅如此,它還在2007年獲得日本思想史學會頒發的獎勵賞。由此我們就可看出這篇論文作為跨領域研究的傑出成就;而它所吸引的多元興趣,則間接印證了相關議題在二十世紀初脈絡中的流動性與開放性。
首先,此篇論文考察的首要問題,乃是二十世紀初自西方引入日本的「潛在意識」概念及理論。今日若講到「潛在意識」,多數人可能會想到精神分析的unconscious(中文翻譯為潛意識或無意識)。然而,這是精神分析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稍晚的成功,以及佛洛伊德與其弟子為了精神分析運動的發展,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建構以佛洛伊德為本位之動力精神醫學學發展史的結果。事實上,有關人類意識之外之精神或心靈活動的探討,早在佛洛伊德所謂的發現時刻以前,已存在好幾個世紀。特別是整個十九世紀,各種潛在意識理論——包括心理生理學理論、心理學理論、心靈學理論、哲學理論、心靈學理論與神秘主義理論——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因此,精神分析的成功,與其說是由於其概念理論的原創性,還不如說是因為當代人對它的熟悉感。早在佛洛伊德以前,人們就已普遍接受人並非其心靈的主人,也已熟悉各種潛在意識現象。
不僅如此,即使不管哲學、心靈主義與神秘主義的潛在意識說,而只論動力心理學、動力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等領域,一直到1910年代,精神分析也不是唯一甚至不是最具影響力的理論。如Henri Ellenberger與Eugene Taylor等學者所述,當時流傳最廣也最被普遍認可的潛在意識理論,可能是Pierre Janet, William James, F. W. H. Myers, Théodore Flournoy, Boris Sidis, Morton Prince等彼此有著密切交流之學者所言的subconscious或subliminal consciousness學說。Taylor以「法國—瑞士—英國—美國心理治療軸心」來統稱這群學者的理論與實作傾向,並指出這個軸心的潛在意識理論,嘗試整合解釋更廣泛的精神現象,包括心電感應、超常心靈能力、心靈創造力與宗教神秘經驗等被正統實驗心理學與精神分析排除在研究範圍之外的精神現象,其心理治療實作也更有彈性。
在日本,潛在意識概念是在十九世紀末自西方引入,到了本文所討論的1910、20年代,已成為一個極為普遍的概念。但是就如西方一樣,當時日本所謂的潛在意識,並沒有明確定義。從宗教、哲學、心理學、精神醫學到精神分析,各自都有其獨特的潛在意識學說。但整體而言,當時最為普及的應該仍是上述之subconscious學說,而非精神分析的unconscious理論。至少,本文中所論及的中村古峽及其他《變態心理》核心作者,是從此subconscious學說來理解與運用「潛在意識」。換言之,他們更認同Janet, James, Prince等人的潛在意識理論,並且批判精神分析並未立足於實證科學的基礎,而充斥太多佛洛伊德個人的主觀玄想。
中村古峽所編輯的《變態心理》(發行期間1917-1926)是當時日本探討與普及潛在意識概念最重要的刊物之一。雖然在學院心理學與後來精神分析的夾擊下,其歷史定位與意義變得有些模糊,然而在當代,這本刊物卻在推廣「變態心理」的研究上,具有極大影響力,並讓「變態」從一個新鑄詞變成一個常用語,進而衍生出今日性意味濃厚的意義。按照中村古峽自己的定義,變態心理是一門研究潛在意識,並以潛在意識解釋人類變態心理——包括精神病理、反常思維、情緒與行為、心靈現象與超常能力等——的學問。中村古峽的潛在意識概念,深受Prince的影響,其所編輯《變態心理》,從刊名到編輯宗旨,也是仿效Prince所創刊的同名學術期刊。因此,其所理解的潛在意識,與由Janet, James, Myers, Flournoy等人所代表的subconscious典範相近,從而對於多重人格與心電感應及交靈術等心靈現象,有著較高的興趣與較開放的態度。
圖2 《中村古峽與變態心理》
圖片來源:https://www.e-hon.ne.jp/bec/SA/Detail?refShinCode=0100000000000030796789&Action_id=121&Sza_id=HH
如兵頭博士文中所述,中村古峽是夏目漱石的學生,最早以小說家成名。但受其弟精神疾病影響以及在文學上的發展受挫,中村轉經由催眠術投入「精神醫學」的推廣與「變態心理」的研究。其主要志願,除了要藉由他所謂的「精神醫學」(研究疾病精神因素並運用精神力量治病的醫學),匡正當代醫學過度物質主義的流弊之外,同時也希望能讓「變態心理」成為一門被認可的科學與學術,而得以與學院實驗心理學及精神醫學並駕齊驅。
但是要達成這個志願,最大阻礙還是在於潛在意識與心理治療的寬鬆定義與模糊界限。在當時,心靈主義、神秘主義、形上學與心靈研究等取向,在潛在意識研究與實作上仍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而讓James等心理學家得以追求一種可以整合地說明包括超越經驗的所有精神現象的心理學。另一方面,這卻也讓「變態心理」作為一門科學學科充滿可疑性,且有時與宗教秘術甚至江湖郎中詐欺手段難以區分,無法得到科學家的信任。在日本,這種懷疑於明治末年「千里眼事件」之後變得更加強烈。也就是在這樣的脈絡中,中村古峽發起了對於大本教兵頭博士所謂之「近親憎惡」的批判與鬥爭。
事實上,不只是大本教,潛在意識在其他如太靈道等新興宗教,以及被稱為「靈術」之民間精神療法的教義與實作中,也扮演了關鍵角色,並賦予這些新興宗教與靈術現代性與科學性。以大本教而言,其教祖出口直在神靈附身狀態中所書寫的警世預言的「御筆」,成為立教根基並賦予大本教神聖性。但是在此之外,其號稱復興神道傳統的「鎮魂歸神法」,則是信徒親身體驗宗教神秘境界,並有治病修養功效的核心修行實作。此鎮魂歸神法要旨,在於認為每個人都有附身的神靈,並藉由儀式作法與信徒本人的靜坐冥想,使此神靈現身,再由被稱為「審神者」的作法者,區辨此附身神靈是否為帶來疾病厄運的惡靈,並呼喚此信徒之守護神加以取代。此看似古老之作法,在英文學者浅野和三郎的詮釋下,成為與當代最新潛在意識精神科學一致,而可整合宗教與科學的學說與實作。浅野和三郎曾是西方神智學信徒,熟悉當代西方心靈主義、神秘主義學說與心靈研究。在他對大本教教義與鎮魂歸神法的詮釋中,潛在意識是一個核心概念。而大本教之所以能得到眾多知識份子信奉,潛在意識為其加諸的現代性與科學性光環,以及其所描繪能整合科學與宗教的願景,實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樣的說明,也適用於太靈道及其他號稱運用潛在精神力量治病的民間精神療法。
圖3 大本教祖與教主
圖片來源:https://s.webry.info/sp/oryouridaisuki.at.webry.info/201512/article_9.html
圖4 浅野和三郎
https://www.810.co.jp/author/asano-wasaburou.html
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的脈絡中,中村古峽所致力的動力心理學研究與心理治療實作,不管在思想理論層次上,或是在社會文化層次上,都與大本教等新興宗教與民間精神療法有很大程度的重疊。兵頭博士的論文,很精彩地釐清了這個親近性,從而指出中村對於大本教的攻擊,並不能輕易解釋為理性科學與非理性迷信的鬥爭,而應注意到中村的出發點,是為了要「淨化」動力心理學與心理治療,清除所有可能引起非議的成分,以使其成為一門被認可的科學學科。這篇文章不但為科學研究的「邊界工作」(boundary work)理論提供了一個絕佳例證,它也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二十世紀初科學與宗教之間的開放性與流動性,以及「潛在意識」、「無意識」、「精神」、「心理」、「靈」、「魂」等概念的多義性。這是研究此時期之思想史、社會文化史、宗教史與科學史時,必須密切注意的脈絡,同時也是探究這些概念如何在歷史中被發展建構的出發點。這是兵頭博士此篇論文的重要貢獻,也是其得獎緣由。無論如何,這是一篇值得仔細閱讀思索的論文。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巫毓荃/精神科學與現代東亞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精神科學與現代東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