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文

 

 

十多年前剛到美國唸書時,許多民眾對臺灣還很陌生,即使面對常春藤名校的同學,每當介紹自己來自Taiwan時,常有人接著問Taiwan跟Thailand不一樣嗎?接下來免不了要介紹臺灣,並且說明臺灣與中國的關係,有時也會被外國友人問到認同問題。幾次下來,自然發展出一套三分鐘講述臺灣、中國複雜關係的論說。我只講二件事,一是1949年國共內戰後國民政府遷臺,一是1989年的六四事件。前者已成為歷史,而後者則是個人生命經驗中,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分水嶺,許多原來心中還懷抱祖國情懷的人,至此逐漸夢碎覺醒。

六四發生時,我還是個高中生,三十年前的記憶坦白說已經相當模糊。事件的來龍去脈,多半是之後閱讀各種報導與回憶錄而逐漸釐清。不過倒還記得,臺灣當時報導相當熱烈,除了電視、廣播、報紙等主流媒體,書報攤的各種雜誌也有報導。聲援與紀念活動也不少,甚至有報導說小學生希望相關單位能舉辦活動,讓小學生也能像大學生、高中生一樣紀念天安門事件;[1]不過,也有讀者投書指出,六四之後的紀念活動,呈現出北部熱、南部冷的情況。[2]

回想起來,必須很誠實地說,當時的確對六四事件感到詫異與同情,但要說感同身受似乎有些矯情,畢竟事件發生在遙遠而陌生的北京(當時臺灣報導還把北京叫做「北平」,可見有多隔閡)。要知道,臺灣政府在1987年才開放大陸探親,兩岸交流剛剛開始,彼此間有強烈好奇,但直接接觸還不多。

當時的臺灣內部也是波濤洶湧,解除戒嚴不久,反威權、爭民主的運動一場接一場。同年4月7日剛發生鄭南榕自焚事件,不惜以一己生命爭取言論自由。猶記得,當時就讀總統府旁的北一女,三天兩頭就可以看到拒馬,便衣與警察穿梭其間,上學時必須出示學生證才能進到管制區中的學校。三十年之後,在臺灣的我們能每天自然地呼吸著自由的空氣,並不是理所當然。

對六四天安門事件雖然記憶模糊,但當年臺灣藝人為了天安門所合唱的歌曲「歷史的傷口」,倒還牢牢烙在我腦海裡。這首歌曲從創作、演唱到宣傳,都結合了臺灣政府與民間的雙重動員力量,成為臺灣的六四紀念歌曲代表。

 

影片1 歷史的傷口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8lWiWaSTtg

 

矇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

摀上耳朵,就以為聽不到

而真理在心中,創痛在胸口

還要忍多久,還要沉默多久

如果熱淚,可以洗淨塵埃

如果熱血,可以換來自由

讓明天能記得,今天的怒吼

讓世界都看到,歷史的傷口

六年級以上的同學,一定對「歷史的傷口」這首歌不陌生,在六四發生後,全臺到處都可以聽得到。玩味歌詞,會以為是寫在天安門血腥鎮壓之後。實際上,這首歌作於事件前的5/27,已有風雨欲來的味道。

為什麼「歷史的傷口」會在我們腦海印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查閱資料,原來除了政府、民間發起的各種活動,還有公關公司投入極大力量在宣傳,以一種看似商業的模式在宣傳。

且讓我們回到三十年前,按日期梳理報紙對「歷史的傷口」以及聲援天安門活動的報導,以了解這首熱血的「運動歌曲」如何隨著事件發展,在社會大眾的心中扎根。

 

一、5/27(六):「歷史的傷口」創作完成

 

由滾石、飛碟、寶麗金、可登四家唱片公司共同合作,譜成「歷史的傷口——天安門的火」。這首歌網羅當時流行歌曲的創作者,由李壽全、李宗盛、陳復明、童安格經過一天一夜密集作業,5/27清晨詞曲創作完成。並將詞曲以傳真方式送至天安門前靜坐的學生。[3]

 

影片2  1989/5/27台視新聞對「歷史的傷口」報導。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Ppu2UwHVIo&t=0h0m0s

 

二、5/28(日):歌手進錄音間,歌曲公開演唱

 

緊急通告四家唱片公司二十多位歌手,中午進錄音間錄製「歷史的傷口」,同時拍攝一支歌唱錄影帶。參加者包括李宗盛、潘越雲、馬兆駿、姜育恆、蔡幸娟、葉歡、張雨生、文章、伍思凱、曾慶瑜、鄭怡及童安格等人,都是當時頗受歡迎的流行歌手。晚間中廣合唱團在新公園舉辦音樂會,首次公開演唱「歷史的傷口」。[4]

由於北京在5/20進入戒嚴,軍隊也到附近待命,鎮壓的態勢日益明顯。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報紙報導「業者估計音樂卡帶至少需要十天才能上市,因此部分參與這項聲援活動的人士擔心卡帶推出時大陸學運已經結束,無法達成預期聲援的效果。」[5]可見輿論普遍認為,天安門前的學運已接近尾聲。

 

三、5/30(二):音樂與影帶錄製完成,通過新聞局審查,由媒體公開播放

 

音樂與錄影帶錄製完成,並快速通過新聞局審查,送至各電視、電台公開播放。[6]同一天也在天安門廣場播放,聆聽「歷史的傷口」之後,學生運動負責人向臺灣的聲援者致謝。[7]

報導也指出,「歷史的傷口」這首歌幕後是由當時尚屬新興產業的精英公關公司負責策劃與推動,結合滾石、可登、寶麗金、飛碟等四大唱片商,利用電視與電台,在短短三、四天之內,便迅速地將歌曲散播出去。[8]此外,主辦單位也在中正機場發送卡帶,讓出境的旅客將歌曲帶到中國大陸與海外。

 

四、5/31(三):「歷史的傷口」成為活動歌曲

 

臺灣各界發起聲援天安門廣場的活動,由救國團策劃,以「中華民國青年支持大陸青年籌委會」名義舉辦,這場「手牽手、心連心」活動由參加民眾手拉手,從基隆到高雄的縱貫公路沿線,築成一道綿延四百公里的「長城」。另外,也在總集合場的中正紀念堂舉辦支援大會。[9]

 

五、6/3(六):「兩岸對歌」以音樂串連臺北與北京

 

21:00 廣播、電視、唱片及藝文界人士舉辦第二波聲援活動,其中以「血脈相連,兩岸對歌」最受矚目,活動預計在臺北中正紀念堂廣場及北京天安門廣場同時舉行,從晚間九點到清晨五點,展開長達8小時的靜坐和大合唱。[10]後來由於情勢緊張,北京並未舉辦。

23:15 中正紀念堂前的兩岸對歌活動進行中,在北京的唐山樂集負責人陳百忠與臺北電話連線表示:「現在整個北京都在沸騰,北京市民正嚴待中共軍隊夜晚第3波的行動。」[11]

負責的學生運動領袖透過電話,向在中正紀念堂前的聲援民眾宣示:「無論受到什麼壓力,一定會為中國的民主自由堅持下去」,更有學生說「天安門廣場的人不會甘願後退,我們要為中國民主自由獻出生命。」運動參與者有衝撞體制而流血的心理準備,也引起海外支持者的同情與迴響。

 

六、6/4(日):天安門清場,中正紀念堂前聲援

 

0:25 北京再度傳來電話,陳百忠表示:「軍隊已開槍掃射,坦克車快速衝向人群……」。

5:00 中正紀念堂廣場民眾高呼「自由民主萬歲!」「天安門學生的血不會白流!」「中華民族萬歲!」[12]

附帶一提,當日華視晚間新聞報導沈重的天安門事件之後,緊接著播出由胡瓜主持的綜藝節目「鑽石舞台」,結果招致不少觀眾抗議,認為娛樂性過強。[13]

 

七、6/8(四):各種紀念活動,特別是中正紀念堂前的演唱會

 

六月四日之後,臺灣各界發起各種募捐與紀念活動。由葉啟田以及其他演藝人士發起的「擋不住的怒吼--為民主而唱」活動,在中正紀念堂廣場舉行。參與藝人包括葉啟田、俞隆華、蔡幸娟、邢峰、倪敏然、廖峻、文章、殷正洋、林以真,以及為數近五十人的歌手,[14]活動募款所得約146萬。[15]

 

八、6/10(六)報導:公關公司擴大宣傳「歷史的傷口」

 

精英公關公司繼策劃「歷史的傷口」,又以這首歌曲為背景音樂,剪輯天安門前實況的新聞影片,製作成MTV,於全臺各地的電視牆播放,這些地點包括:中興百貨、鴻源百貨、遠東百貨、東光百貨、臺北火車站前的哈帝漢堡、千樣流行廣場、今日百貨、台中大大百貨、高雄遠東愛買百貨、高雄大統九如店、嘉義郵政總局旁等十二面電視牆。[16]該公關公司將「歷史的傷口」當成商業活動在行銷推廣,成為公司的成功案例,打響名號。[17]

 

九、6/25(日)報導:作為流行商品之「歷史的傷口」

 

每年的五、六月一向是唱片市場的小月,一曲「歷史的傷口」意外炒熱市場淡季,成為當時最暢銷流行曲。滾石、飛碟、寶麗金、可登四家唱片公司,各自發行收錄「歷史的傷口」與其他歌曲的專輯,當中以滾石的「戰爭與和平」居銷售量之首。另外,四家公司每賣一卷專輯卡帶,就提撥二十五元捐給立委趙少康發起的聲援民運組織,至6/25為止,四張專輯合計發行五十五萬張。[18]按報導計算,四張唱片公司總提撥金額為1,375萬。

 

­­

圖1 滾石唱片「美麗新世界II 戰爭與和平」專輯封面,收錄「歷史的傷口」

圖片來源:https://pse.is/FGQUU

 

十、7/25(二)報導:乘勝追擊?唱片公司發行香港「血染的風采」合輯

 

繼四大唱片公司各自發行「歷史的傷口」專輯卡帶,光美和麗歌兩家唱片公司則發行大陸歌手合輯。光美打算八月間在臺灣發行「血染的風采」,這張合輯在香港十分暢銷,歌曲對大陸現實多所反省,王虹唱的「血染的風采」更在天安門的學生之間傳唱。麗歌唱片的合輯中也收入「血染的風采」,不過改由另一位歌手曹燕珍演唱。[19]

 

十一、12/11(一)報導:「血染的風采」民俗音樂的唱腔在臺灣接受度不如香港

 

王虹所唱的「血染的風采」在六四天安門事件後,在香港大受歡迎,進入香港暢銷歌曲排行榜。不過,「血染的風采」在臺灣的銷售成績不夠理想,大概是因為「地方風味」的曲調與唱腔在臺灣不容易被廣泛接受。[20]

事實上,香港對六四的聲援以及後來的紀念活動,都比臺灣盛大許多,也有多首六四紀念大會演唱的歌曲,整理如下:

影片3  為自由:六四發生之前,香港為八九民運所創作的歌曲,在《民主歌聲獻中華》中演唱。
該活動是香港市民為支持北京八九民運而舉辦的籌款活動,於1989年5月27日在跑馬地馬場舉行。

 

影片4 血染的風采:原為中越戰爭而作,後來在天安門學生當中傳唱,成為六四歌曲。許多歌手都翻唱過,
此為梅豔芳演唱版本。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4VCyXguSU

影片5  自由花:六四後所作,寄調臺灣歌手鄭智化的水手一歌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L_qz7LuqVU

 

影片6  民主會戰勝歸來:2012社運歌曲,也算是六四紀念歌曲

 影片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wxgTEEO5c 

 


註腳

[1] 〈歷史的傷口要求遠記得!萬餘大學生歌聲聲援,旗海齊揮舞劃破長空〉,《聯合報》,1989-06-11,07版,神州浩劫特別報導四海迴響。本文使用之報導如未特別說明,均來自線上資源:聯合知識庫—全文報紙資料庫http://udndata.com/ndapp/Index#fm,2019年5月22-23日檢索,以下不再重複。

[2] 李建復,〈讀者投書:聲援活動的幾點感想〉,《聯合晚報》,1989-06-12,02版,話題新聞。

[3]〈唱出歷史的傷口:唱片界聯手編寫 詞譜傳真送大陸〉,《聯合晚報》,1989-05-27,08版,影視藝文。

[4] 〈聲援大陸學運詞曲定案,歷史的傷口今進行錄製〉,《聯合報》,1989-05-28,08版,綜藝新聞。

[5] 〈歷史的傷口錄製順利,廿餘位歌手唱出心聲〉,《聯合報》,1989-05-29,08版,綜藝新聞。

[6] 〈聲援大陸學運,歌聲今起播出,歷史的傷口,透過電視電台推廣〉,《聯合報》,1989-05-30,08版,綜藝新聞。

[7]  〈歷史的傷口,響徹天安門,學生廣播,謝謝台胞〉,《聯合報》,1989-05-31,07版,大陸民主運動特別報導。

[8] 〈支持大陸學運,拋開銅臭:公關業的熱血尚過「歷史的傷口」〉,《經濟日報》,1989-05-31,18版,商業。

[9] 〈基隆高雄手牽手,臺北北京心連心,百萬人冒風雨,築一道肉長城〉,《聯合報》,1989-06-01,07版,大陸民主運動特別報導。

[10] 〈聲援大陸學運第二波,傳播藝文界今辦活動〉,《聯合報》,1989-06-03,08版,綜藝新聞。

[11] 〈兩岸對歌,心靈相契槍響乍響,歷史傷口又淌血〉,《聯合晚報》,1989-06-04,08版,天安門特別報導。

[12] 〈支持民運,熱情試煉,擺脫冷漠,高歌怒吼〉,《聯合晚報》,1989-06-04,08版,天安門特別報導。

[13] 〈自由女神像在天安門倒下,可望在台灣豎立〉,《聯合報》,1989-06-06,26版,綜藝新聞。

[14] 〈擋不住的怒吼今舉行〉,《聯合報》,1989-06-08,26版,綜藝新聞。

[15] 〈擋不住的怒吼,演藝人員昨演唱,募款超過百萬元〉,《聯合報》,1989-06-09,14版,臺北市民生活。

[16] 〈傳播網製作「歷史的傷口」MTV,精英在十二個電視牆播放〉,《經濟日報》,1989-06-10,19版,地方商業 (基隆~臺北~苗栗) 。

[17] 童心美執筆,〈孔誠志:帶動潮流的公關人〉,轉載自《薪傳》,1990年,76頁。政大新聞傳播學院網頁:https://comm.nccu.edu.tw/zh_tw/link18/people9/孔誠志-帶動潮流的公關人-74506166。檢索日期:2019年5月23日。

[18] 〈歷史的傷口炒熱了市場流行歌曲界小月大豐收〉,《聯合報》,1989-06-25,08版,綜藝新聞。

[19] 〈大陸流行歌,寶島將傳唱兩張合輯唱片,近期公開發行〉,《聯合報》,1989-07-25,08版,綜藝新聞。

[20] 〈大陸歌手王虹可望來台〉,《聯合報》,1989-12-11,29版,綜藝新聞。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愛文/聽見六四:廣場上的歌聲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聽見六四:廣場上的歌聲/


 

最後修改日期: 2021-07-09

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