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鴻圖(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這篇心得理應在今年1月中旬要交稿,原本很浪漫地想說藉由初步的介紹,可提供寒假想行旅臺灣者參考,但由於個人的怠惰,只能期待對即將到來的清明假期能有助益。為鼓勵我的學生出走,近幾年寒假或暑假前的課程,我都會安排3小時的「走讀臺灣歷史」專題,期待大家藉由看得到、聽得到和摸得到的方法來接觸臺灣史,來一趟臺灣時空小旅行,因此書寫的對象是給大學生或沒學過臺灣史的人,因此特別在標題加上「入門篇」,希冀用比較淺白簡單的引介,讓大家有點想出去走走的慾望。

在著手寫這篇心得前,我因協助「洄瀾文史營」活動,連續兩天幫花中、花女的師生上花蓮移民村的歷史和帶著進行實地探訪,很明顯地第二天的走訪行程大家的學習狀態遠遠勝過前一天在教室的靜態上課,何以如此?應該不用特別解釋,課堂外的學習著實有趣且可以和課本相互印證。這個道理相信所有歷史老師都懂,也很想落實,但囿於時間、經費等一大堆因素,舉步維艱。其實要走出課堂一點都不難,也不一定要有人帶,做點功課、揪個人包包背著就可以走了,但究竟不是要去自我放逐,總是要有些準備?去那裡?看什麼?可以看到什麼?

 

只要在教室外上課,學生的精神就特別好!

圖1 只要在教室外上課,學生的精神就特別好!圖為花中、花女學生在鳳林褒保義民廟前的觀察。


本文參考建築史學者李乾朗對臺灣建築史的分期,將此小旅行約略分成史前文化、原住民文化、漢人文化、洋人文化、日本文化等五個主軸,這五個主軸基本上和臺灣史教材的分期接近,亦即可配合教材去探尋實體留存,進而瞭解背後的歷史脈絡。

 

一、史前文化-邊陲後山有看頭

 

史前史在歷史學習中是完全被忽略的課題,大學歷史系的課程幾乎都沒有史前史的設計,再加上考古學本身的專業性,一般想要認識史前史有些難度,因此要建議接觸史前史可以從考古遺址和博物館的參訪入門。從1896年芝山岩遺址的發掘開始,迄今全臺已發現超過2千處的史前遺址,由於考古遺址會出土大多和各種開發有關,因此在「搶救」完之後,遺址很難完整被保留,東臺灣還有幾處較易到達的史前遺址可探尋,如花蓮的公埔、臺東都蘭、卑南遺址(卑南文化公園)等,其中卑南遺址的交通最方便,從臺東車站步行即可到達。參訪博物館是認識史前文化較好的選擇,臺東的史前文化博物館、八里的十三行博物館、中研院史語所的歷史文物陳列館和臺灣大學的人類學博物館等處,都有豐富的考古典藏,可藉此認識臺灣的史前文化,並從中學習考古知識。

 

卑南文化公園中的板岩石柱

圖2  為卑南文化公園中的板岩石柱。

圖片來源:http://www.nmp.gov.tw/exhibition/permanent/beinan.php

 

二、原住民文化-造訪原鄉除歧見

 

對於原住民文化的認識,由於早期原住民沒有自己的文字紀錄,17世紀後中國和西方等他者的紀錄才陸續出現,因此要認識原住民文化不妨從神話、傳說等口傳文學開始,再輔以部落參訪和參與祭典儀式。一般對原住民文化的認知有很多先入為主的誤解,如有機會走訪部落,可以發現其人、其事和你的認知有很大的不同,不得不令你讚嘆。以蘭嶼達悟族的傳統家屋為例來說,其設計融入島嶼地理環境特性,展現冬暖夏涼的舒適性和避開自然災害的考量,可說是人與自然環境調和出的建築思維,如前往蘭嶼旅行,一定要選擇住宿傳統家屋,和家屋主人聊聊。雖然部落參訪和祭儀活動有觀光化的趨勢,但實際走訪還是只比從文字來認識原住民更為深刻,但在走訪部落時,一定得注意基本的禮節及事前查詢祭儀日期,避免給部落帶來困擾。

 

部落參訪

圖3 部落參訪:台東桃源部落布農族獵人跟學生述說打獵情事。


另外,參訪原住民文化相關博物館亦是認識原住民文化可行的方式,1986年省政府設立屏東三地門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源自1976年的山地文化村概念),園區設置各族群的傳統家屋和靜態的民族生活型態展示館,是目前臺灣規模最大的原住民博物館,較為可惜的是本園區局限於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群,對於平埔族文化的展示僅有噶瑪蘭族。其他如臺北市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和臺灣博物館兩館收藏豐富的原住民文物,1994年成立的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是一座私人博物館,該館的特展是和部落結合,採取與單一部落共同規劃展示內容,由部落來掌握詮釋權,相當特別和值得一訪。

 

月份

祭典

一月

(1)卑南族年祭:臺東縣各部落輪流舉行。

(2)卑南族盪鞦韆:臺東縣臺東市建和部落。

(3)南鄒族(卡那卡那富/阿魯瓦)豐年祭:高雄市那瑪夏區。

二月

(1)鄒族戰祭: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或特富野。

三月

(1)達悟族飛魚祭(3-7月):臺東縣蘭嶼鄉。

四月

(1)布農族射身祭:臺東縣海端鄉初來、延平鄉紅葉、南投信義鄉、高雄市那瑪夏區。

五月

(1)阿美族海祭: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

六月

(1)達悟族小米收穫祭:臺東縣蘭嶼鄉。

七月

(1)卑南族盪鞦韆:臺東縣卑南鄉初鹿部落。

(2)卑南族海祭:臺東縣卑南鄉南王部落。

(3)卑南族小米收穫祭:臺東縣臺東市知本部落。

(4)阿美族豐年祭(7-8月):東海岸及花東縱谷各部落。

(5)魯凱族小米收穫祭:臺東縣卑南鄉大南部落、屏東縣霧臺鄉各部落。

(6)賽夏族收穫祖祭: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

八月

(1)鄒族小米播種祭:嘉義縣阿里山鄉達邦村或特富野。

(2)邵族白鰻祭(農曆7月初3):日月潭。

(3)排灣族小米收穫祭:屏東縣春日鄉、來義鄉。

九月

(1)邵族新年祭(農曆8月初1至15):日月潭。

十月

(1)排灣族五年祭(每五年舉行一次):屏東縣春日鄉七佳、來義鄉古樓部落、臺東縣達仁鄉土阪部落。

十一月

(1)賽夏族矮靈祭(雙數年舉行,逢尾數6的年份舉行十年大祭):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

(2)賽夏族祈天祭(奇數年舉行):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

十二月

(1)卑南族猴祭、大獵祭:臺東縣卑南鄉八社部落各自舉行。

(2)賽夏族收穫祖靈祭:新竹縣五峰鄉、苗栗縣南庄鄉。

表1 原住民重要祭典時間表(確實時間需洽詢)

 

三、漢人文化-府城散步最適宜

 

就臺灣歷史發展來看,漢人文化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環,從17世紀中葉鄭氏王朝來臺後至戰後,漢人大量從中國大陸移居臺灣,鄭氏和清朝將中國文教、政制等大傳統移植到臺灣,移民則帶進原鄉生活方式等小傳統來到臺灣,之後臺灣進入漢人文化絕對優勢時期,小從民間信仰、生活方式,大到庭園建築、科舉文化,都可見到漢人文化的影響。雖生活中處處是漢人文化的呈現,但仍可藉由有形文化的觀察來瞭解過去的樣態,如要進行旅行安排,個人建議分聚落走訪和廟宇節慶參與兩者。

聚落走訪方面可到臺南府城看政治制度相關的遺留,臺南號稱歷史古都,至今保留赤崁樓、五妃廟、孔廟、延平郡王祠、臺灣府城殘蹟、億載金城等鄭氏和清領時期的官式建築,其他如老街、民俗節慶等均豐富而多樣,是最適合做穿越時空的歷史散步之聚落。除臺南府城外,鹿港這個曾是中部臺灣最重要的門戶,可以穿梭港區如九曲巷等街道、龍山寺和天后宮等廟宇、一邊欣賞國寶級匠師的手工藝,一邊想像全盛時期戎克船林立的景象。如要目睹完整漢人聚落的形態,建議可前往金門山后、水頭、瓊林、歐厝、珠山、南山和北山等7個聚落,此行程連同冷戰時期所留存的如翟山坑道等戰地文化,看一個中國東南沿海的島嶼如何從「反清復明」被強塑成「反共復國」的前哨站,到今日變成中、臺兩岸的連結點,歷史的弔詭在此顯露無遺。另外,不妨前往竹東、神岡、美濃、萬巒、佳冬等各家聚落,探尋因地制宜所形成的夥房(伙房)身影,如知道臺灣一直都有深具傳統的客家建築形態,就一定不會想浪費公帑建客家土樓了!

 

鹿港九曲巷

圖4  圖為鹿港九曲巷。


民間信仰和節慶祭典是最漢人文化最精彩的表現之一,臺灣一年到頭都有宗教活動可以觀察,規模大者如農曆正月15日的鹽水烽炮、3月23日的媽祖生遶境、5月13日的大稻埕霞海城隍祭、7月15日的基隆中元祭等,規模小者如土地公生或各庄村廟的祭拜活動,都值得參與。走訪廟宇除可以觀察宗教活動外,亦可欣賞寺廟建築和藝術之美,如鹿港龍山寺的藻井、三峽清水祖師廟李梅樹的雕刻、學甲慈濟宮葉王的交趾陶和何金龍的剪黏等,都是經典的藝術傑作。除此之外,靜態的博物館參訪也是瞭解漢人文化的好方式之一,在此推薦臺南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宜蘭的蘭陽博物館,及銅鑼和內埔的客家文化園區。

 

蜂炮爆發的瞬間

圖5 蜂炮爆發的瞬間。

圖片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9%BD%E6%B0%B4%E8%9C%82%E7%82%AE#/media/File:Starting.jpg

 

四、洋人文化-淡水夕照伴洋樓

 

關於洋人文化的傳入和遺留,洋人文化兩次大規模的傳入臺灣,一次是在17世紀的荷蘭和西班牙時期,此次的西方文化隨著荷、西的離開而中斷,只留下南部的新港文書和新港語較為人知;後基督教長老教會和天主教隨著1860年代臺灣的開港,再度將西方文化帶進臺灣,宗教、教育和醫療三者的影響至今猶在。如要認識開港後洋人文化的史蹟,個人最建議淡水,從紅毛城、真理大學校園內的牛津學堂和姑娘樓、淡江中學及校內的馬偕墓園、偕醫館及淡水長老教會禮拜堂、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等,對開港後洋人和臺灣的關係應會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另外,高雄的玫瑰天主堂和屏東的萬金教堂(聖母聖殿),除可以認識天主教在臺灣的土著化歷程外,亦可欣賞其建築藝術,及思考在教案頻傳的年代,西方宗教如何自保?如前往屏東萬巒的萬金教堂,建議可在當地住宿一晚,晚上散步於萬金村街道,看看村民客廳中的神龕上供俸什麼神明?如要走訪博物館,建議可以到真理大學的牛津學堂,現為馬偕紀念館,內部陳列許多有意思的西方文化融入臺灣社會的事物,如蔬果引進臺灣的歷程等。

 

馬偕墓

圖6 圖為馬偕墓(馬偕家族墓園)。
圖片來源:http://project.mmc.edu.tw/records/?q=node/17

五、日本文化-臺北城內最宏偉

 

對於備受爭議的日本文化,由於戰後國民黨政府有一段去日本化的過程,以致許多具日本特色的事物受到破壞,最具代表性的神社,在1972年臺日斷交後,不是被改立為忠烈祠,就是被拆毀。還好受限於戰後初期政府財政困難,以致許多公部門繼續使用日治時期的公共建築,隨著文化資產保存觀念的興起,這些建築物因而被保留下來。如扣除私人產權的日式房舍,較完整保留日式廳舍的地區是今臺北市的中正區和大安區,這兩區集政治、金融、教育、醫療、官舍等建築,如總統府(原臺灣總督府)、監察院(原臺北州廳)、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大學、臺大醫院、土地銀行、臺灣菸酒公司(原臺灣專賣局)等都是很經典的建築;另外,整個縱貫鐵路沿線的車站,如新竹、臺中、臺南、舊高雄等,都是一時建築的經典,從這些建築物可以隱約看到日本崛起後急於向西方學習所留下的證據,如再搭配剛被指定為國定古蹟的台北機廠,來一趟鐵道巡禮,縱貫鐵路在臺灣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顯而易見。

 

曾為臺灣門戶的基隆車站

圖7   曾為臺灣門戶的基隆車站,戰後遭拆除,最為何惜。


除官方的建築外,散落在各地的日式房舍,有不少被指定為文化資產並賦予再利用的角色,如臺北的青田街一帶、臺中的宮原眼科、臺南的林百貨等。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移民村,2014年最引人熱淚的《灣生回家》一書,今年10月紀錄片即將上映,本書訴說日本內地移民的辛酸血淚史。移民村,在花蓮還可以找尋到1940年代前移民村的樣態,建議可前往吉安的慶修院、壽豐的豐裡和豐坪村、鳳林林榮的菸樓,移民村的生活和農業情景圖像將有所體會。

 

1930年代林田村的樣貌

圖8  1930年代林田村的樣貌。

 

六、參考書籍-引領入門收穫多

 

過去在跑田野時,除摩托車外,地圖和望遠鏡(看建築的裝置藝術需要)是必要的裝備,但隨著3C產品和數位化的便利性,這兩項東西似乎可有可無,雖是如此,建議出走前可以先找幾本實用的工具書來參考。個人推薦3本書,一是李乾朗的《古蹟入門》(遠流),本書將臺灣的古蹟分城郭等22類,以圖解的方式將各類型古蹟的觀察要點逐一歸納,延伸剖析,循著要訣現場觀察很容易進入古蹟的世界。二是遠流出版的《臺灣深度旅遊手冊》系列,本系列總計出版三峽、鹿港、淡水、臺南、宜蘭、臺北等9個地方,每本書都有認識篇、導覽篇、行程安排設計等,依其建議很容易進入歷史場域的想像。三是天下出版的《319鄉向前行》及《微笑319》小冊,雖然目前的行政區劃隨6都的出現而有所調整,但319鄉鎮的輪廓並沒有改變,本書每個鄉鎮雖只有3、4頁的介紹,但字字都是每個鄉鎮令人動容的故事,是引領我們進入鄉鎮當下情景最方便的書籍。

 

屏東佳冬的隘門

圖9  圖為屏東佳冬的隘門。


個人最喜歡《練習曲》紀錄中的一句話:「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出走需要一點衝動,就走吧!一起去旅行!一起來認識臺灣歷史!

 

 


延伸閱讀

[1]文建會,《臺灣古蹟之美》(臺北:文建會,2002)。

[2]林會承,《臺灣文化資產保存史綱》(臺北:遠流,2011)。

[3]吳永華,《臺灣歷史紀念物:日治時期臺灣史蹟名勝與天然紀念物的故事》(臺
中:晨星,2000)。

[4]李乾朗,《古蹟入門》(臺北:遠流,1999)。

[5]李乾朗,《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臺北:遠流,2003)。

[6]遠流策劃,「臺灣深度旅遊系列」(淡水、鹿港、臺南歷史、臺北歷史、臺北地
質、臺北古城、恆春、基隆、宜蘭、三峽)。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陳鴻圖 / 臺灣時空小旅行:入門篇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臺灣時空小旅行入門篇/)


 

最後修改日期: 2021-07-04

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