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彬(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維基百科(Wikipedia)這個全世界最大、最受歡迎的線上百科無疑已是許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只要遇到陌生的事物,舉凡影視明星、歷史事件或旅遊地景,我們上網搜尋時,最常出現的就是維基百科,提供我們方便、免費且有模有樣的解答。但我們在求學過程中,也常會聽見師長提醒,寫報告、交作業時不可以參考維基百科的資料,那些資料不值得信任。於是我們陷入兩難:日常生活既離不開維基百科,卻又不斷質疑它的品質。要如何解開這個難題呢?
首先,我們得先理解維基百科的產製過程。到底是誰在寫維基百科?又為何寫?誰來付費支持營運?對美國社會學家萊特(E. O. Wright)來說,維基百科是一個非常創新、大膽,顛覆我們常理的嘗試(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其精彩的《真實烏托邦》一書),是「徹底的反資本主義」。過往,我們熟悉的百科全書是一整套大部頭的精裝書,像是《大英百科全書》,不僅很貴也很佔空間,通常只有圖書館或好附庸風雅的中產家庭才會買。即使是線上版的百科全書也得付費訂閱才能完整使用。然而,維基百科是完全免費的!
我們常說,免費的最貴,像是搜尋引擎或影音平台會記錄使用偏好,透過演算法置入廣告,讓使用者不知不覺地過度消費,以此牟利。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維基百科是完全沒有廣告的,換言之,維基百科無法從你我身上撈到半毛錢。那麼,要怎麼來維持伺服器等網路設備的開銷呢?其實就是靠你我等大眾的捐款,由維基媒體基金會(Wikimedia Foundation)來負責維運。好吧,那又要怎麼付稿費給寫百科條目的貢獻者,以及付薪水給協助把關品質的管理者呢?說來有些奇怪,貢獻者跟管理員其實都是無酬而自願花費時間的「好人」啊。出乎我們的意料,原來在浩瀚的網路世界中有這麼多好人在默默貢獻,好讓全世界可以方便、免費的使用維基百科啊。這種完全違反市場邏輯的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呢?(想像一下,你家隔壁隨時都有人煮免費的肉燥飯、牛肉麵、水餃、炒飯等好料,只要你想就可以去吃,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好吧,既然是好人們無償奉獻所做的,品質好像就不必太要求,馬馬虎虎能用就好囉?不對!你看看人家英文、日文的維基百科條目,很多都是文字精鍊、論理有據,動輒有上百條引註,儼然就是篇品質精良的小論文了。所以,好人不代表無能,更不代表好人們不願意用心學習、精進條目品質啊。於是,問題在於如何提升好人們的能力。或者,換個角度想,如何訓練一批有能力的人讓她他們成為願意為大家貢獻的好人?如果說,維基百科上有蠻大一部份是與歷史有關的條目,那麼,與其不斷抱怨其品質不良,或期待有某個好人來改善其品質,不如由歷史系師生們攜手來當那個好人,這樣豈不更好?
於是,2020年起成大歷史系與臺灣維基媒體協會合作,開始「維基融入歷史教學」計畫,希望訓練歷史系同學成為有能力產出優良百科條目的寫手。我們邀請系上有興趣的老師加入,把條目寫作當成課堂作業的一部份,曾經有一年所有的必修課老師都加入!所以目前成大歷史系大多數的同學都已具備初步的百科條目寫作能力。這計畫至今仍持續進行中,也逐漸將觸角拓展至歷史系外的其他科系,像是成大台文系的「文學文本解讀」課程(簡義明老師)及醫學系的「性與生物史」課程(王秀雲老師)。歷年相關活動、參與老師、課程及條目的成果,可見:https://reurl.cc/n7vKr1
圖1 2020年成大歷史系「維基融入歷史教學微學分工作坊」
圖2 2022年疫情期間的全線上工作坊
但是,具體來說,到底維基百科跟歷史教學,甚至是歷史系外廣義的高等教育有什麼關係啊?可以提升歷史系同學,乃至於台文系或其他科系同學的什麼能力?首先,只要我們仔細檢視維基百科的每則條目,就會發現它的書寫規則對「引註」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基本上每個說法都必須有出處,這可以培養學生養成「言必有據」的良好學術習慣,這也是學術倫理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一步。其次,百科條目的書寫要求必須有至少三個以上「可靠」的資料來源,條目才能成立。這個要求會鍛鍊同學兩個重要的能力:如何分辨哪些資料是可靠的,也就是今日大家非常重視的「媒體識讀」能力;以及如何使用學術搜尋工具來找到這些可靠的資料。
再者,維基條目要求貢獻者去統整不同的資料來源,並採取中立且親切易讀的寫作方法,避免形容詞與過度的主觀意見。這些都與一般學術寫作的原則一致,因此可以訓練同學們文獻閱讀、摘要及統整書寫的能力,作為學術書寫的起步。最後,也最重要的是,我常覺得同學們在修習課程過程中,辛苦收集資料、歸納整理、書寫後的報告,有些品質其實相當不錯,但通常成績批閱後就放在抽屜或硬碟裡,然後某一天就被清空了,少有機會可以分享給其他人知道。透過百科條目的書寫,這些優秀的學習成果就可以有個相對恆久分享、留存的平台,讓同學辛勤的知識勞動成果不但不致消失,而且能進一步貢獻、推進全人類的知識品質,讓同學們有滿滿的成就感!
因為維基是多語系平台,所以世界各地都有維基社群來負責推動各語系的百科,如韓語的維基百科就是由韓國社群來負責推動。由於這幾年參與維基融入歷史教學的計畫,讓我有機會與其他國家的維基社群一起交流,分享經驗。我發現,每個國家的情況不大一樣,但都非常重視教育,從教育機構入手是一個常見的策略。我也曾分享成大的經驗,並建議可以從高等教育端入手。但日本社群的回饋讓我意外發現維基的另一個面向。
日本社群的代表是位年輕男性,他有點感慨的說,在日本很難在大學或高中等正式教育機構推動維基百科。因為在日本,知識生產有嚴格的階級性,老師們對學生自行撰寫條目會感到很不舒服,學生的角色應是「接受」,而非「生產」知識。換句話說,維基百科除了前述徹底反資本主義、反市場邏輯,讓所有人免費取用的「可近性」之外,還有另一個我不曾想過的「平等性」特質。換言之,跟過往權威百科全書往往由專家學者負責撰寫不同,維基百科不會審查貢獻者的資格,所有人都可以在註冊匿名帳號,平等且自由地編寫條目。一些我認識的維基社群伙伴都是從高中就開始積極的撰寫條目,臺灣維基媒體協會的朋友甚至跟我說,其實高中生是主力啊!
既然是平等、開放且自由的參與,也沒有任何資格的審查,要如何確保條目不會被亂寫、甚至是惡意修改、顛倒是非呢?這就要靠好人們來充當志工,檢視每條目是否符合基本規範,並給出修改建議,例如「來源過份單一,請補充資料」等等。維基百科不要求「一次到位」,也不需要第一次就生產出「完美」的條目,而是強調每則維基條目的形貌都是動態的,每個人都可以進來編修你寫好的條目。理想上,這樣的「共筆」會讓各方資料彙整在一起,整合進最新的研究成果,逐漸讓條目的內容趨於全面、多元且完善。
但會不會有人來惡作劇,亂改別人的心血結晶,甚至虛構事實呢?這肯定是無法迴避的。但維基社群會告訴你,怕什麼,再改回來就好啦!有人修改,系統就會提醒曾編修的人,這樣關心這則條目的人就會知道。況且,越是大家關心的條目,就越不容易被亂改,因為隨時會有人注意,隨時會被改回來。但如果大家都漠不關心,特別是該專業領域的人們如果毫不在意,那麼該領域的條目就越有可能被胡改亂寫。平常使用維基條目的所有人,當發現條目內容有問題時,其實也都可以,甚至是應該都要去註冊個帳號主動去把它改好。畢竟,如前面所說的,維基是完全免費的平台,完全依賴「好人」來維運,那麼與其期待別人去當好人,或是假裝不知道/當作沒看到/抱怨不可靠,倒不如自己開始著手修改條目。這種主動參與、透過審議式討論來完善條目的過程,不也跟運作良好的民主社會精神一致?所謂的「好人」,不正是以某種形式(網路)積極參與公共事務(臺灣社會的開放知識)的公民嗎?
如果我們說公共史學的精神在於書寫大眾之事、為大眾書寫,且由大眾書寫,那麼維基的「可近性」與「平等性」已相當程度符合其精神。但到底大眾是什麼?誰來代表大眾?人多勢眾、主流、聲音/流量大的就算嗎?2021年底我參與了維基媒體基金會的「伙伴基金」(Alliances Fund)計畫,又讓我接觸到維基的第三個重要面向「代表性」。維基定位自身是一個促進全球開放知識的社會運動,而該基金是用來支持在維基運動中「未被充分代表」的地區或社群,如老年、婦女、兒童、底層、邊緣者的知識。換句話說,維基社群具有高度的反思性,社群成員很清楚的意識到,目前維基百科所提供的知識是偏頗的,無法代表所有的社會群體,反而可能成為優勢者(白人、成年人、男性等)繼續複製其優勢地位的有力平台。為了讓無力發聲的群體能在維基上取得該有的代表性,基金會希望伙伴基金能用來協助這些群體來參與百科寫作。以臺灣來說,關於原住民的知識如何在維基上被充分「代表」,就特別受到注意。
這種將資源傾斜集中在「未被充分代表」群體的作法,其實有高度政治哲學的意涵,類似美國政治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在其《正義論》中所提出的「差別原則」(The difference principle),也與一般民主社會中累進稅率或社會福利制度相呼應。順此原則,為了要調整知識上的不平等,便需將最大的資源分配給最弱勢的群體。歷史學研究近來朝向邊緣史、底層史、性別史等面向也正呼應此一潮流,如能善用學界最新研究成果,讓學生及教師可以有憑有據地進一步新增或完善相關弱勢者的條目,也是史學研究與當代社會積極對話的良例。在「代表性」此一原則的指引下,成大歷史系的維基團隊也籌組學生社團「成大開放知識社」(簡稱成大OK社,Open Knowledge Club)並跨出校園,培力學生講師並積極走入地方社區,初步先與新港社區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及新港藝術高中,以及臺南在地的臺灣歷史博物館開展合作,希望能在華語維基百科的知識版圖上增添更多在地的多元代表性。
圖3 2022年9月成大OK社社員大會
圖4 成大OK社與臺灣歷史博物館合作條目書寫
拍攝地點:臺灣歷史博物館
圖5 2022年成大歷史系、臺灣維基媒體協會,與新港文教基金會合辦採編營
拍攝地點:新港藝術高中
圖6 2023年筆者與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陳錦煌醫師討論後續合作事宜
拍攝地點:新港林開泰古厝
最後,回首本文所歸結的維基三個特質:「可近性」讓維基百科成為最便利取用的線上百科全書,成為世界各地人們不可或缺的便利工具;「平等性」消弭知識的階級,讓所有願意投入的貢獻者,無論是教授或高中生,都可以投入且參與開放知識的運動之中,並由所有使用者一起檢視、把關其品質,透過不斷的審議、調整來完善其內容,並藉此達成公民培力;「代表性」則讓維基社群反省、檢視其自身知識的代表性,並透過差別性的資源配置來協助「未被充分代表」者得以發聲,促成一個在知識上更多元、平等、民主的開放社會。這三個特質正可呼應公共史學的精神,或許可以期待讓維基成為轉機,培力更多的貢獻者來促成臺灣歷史知識,乃至於各個領域知識走向更開放、平等且能充分代表各個社會群體的道路,來為臺灣的民主與公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近來臺灣政府機關也開始關注維基百科的影響力,甚至試圖由上而下指派各機關去規劃架構、審查考核、分配條目,以生產「正確」的百科知識,好向國際社會輸出臺灣,提高臺灣能見度。然而,這樣的規劃是否與維基運動的精神相符?又是否只在意維基百科平台的影響力,卻忽略了維基運動中更重要的公民培力與打造多元且具充分代表性公民社會的理念,反而因小失大?這些都值得臺灣社會及主政者細細思量。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許宏彬/讓維基成為轉機:「維基融入歷史教學」,一個開放公共史學的倡議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讓維基成為轉機/)
留言
I am truly thankful to the owner of this web site who has shared this fantastic piece of writing at at this 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