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姿(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1960年代後期迄1970年代初期的台灣社會,發生許多關鍵的歷史變化。在政治方面,1969年蔣經國出任行政院副院長,行政院轄下同時設置了新的組織「財政經濟金融會報」並由蔣經國主持,使得蔣經國對於當時的財經政策扮演了主導的角色;在外交方面,我國與美國外交關係的演變、邦交國數量的減少趨勢、聯合國代表權的爭議乃至失去等,皆讓人沈浸於悲觀/悲憤的氣氛中,不僅衝擊到當時年輕世代的心靈,也影響國內政治權力結構的改變;在社會經濟方面,1965年美援終止,經濟產值逐漸從農業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發展為主,轉型過程中導致了新的社會問題出現,諸如都市裡的住宅問題、飲用水問題、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衍生的環境污染、公害問題等,同時激發社會對於台灣農業政策的關切。

在此社會轉型期間,原本處於時代巨輪滾動夾縫中的台灣農業、農村與農民,某些地區,特別是中南部地區,卻受惠於食品加工業的發達,而與食品加工業者共同打造了台灣罐頭食品工業的輝煌年代,其中最經典的代表即被譽為「三罐王」的鳳梨罐頭、洋菇罐頭、蘆筍罐頭。這三種罐頭出現、發展的背後,則承載著台灣、日本、美國等三方複雜的歷史糾葛。

 

圖1 台灣罐頭食品業的發展與成立食品所。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台灣的罐頭種類繁多,可分為果實類、蔬菜類、水產類、畜產類等罐頭。除了前述對台灣罐頭外銷貿易做出驚奇貢獻的鳳梨罐頭、洋菇罐頭、蘆筍罐頭之外,曾經名列台灣罐頭外銷貿易中的重要品項,還有竹筍罐頭、番茄罐頭、蜜柑罐頭、鮪魚罐頭等。從三罐王以外的這些食品罐頭,其興盛時期的外銷地區而言,竹筍罐頭有其特定的食用族群,外銷地區主要以日本、美國為主,特別是美國的華僑、日僑及中式餐館。至於在番茄罐頭產業的發展上,由於日商可果美公司的投資,扮演了重要角色,故主要外銷市場為日本、美國。去年(2020)接受筆者訪談的小番茄青農便憶及父母與該地區的上一代人,從事種植番茄與可果美等番茄罐頭產業的關聯性。最後,蜜柑罐頭與鮪魚罐頭的外銷市場同為美國與西德,蜜柑的產地主要為中北部,水產罐頭產業則與宜蘭地區淵源深厚。雖然這些罐頭的主要外銷市場多為日本與美國,可是從台灣罐頭食品產業鼎盛時期的整體外銷總量與外匯金額來看,歐洲地區,特別是西德,與美國同為重要,這大概與三罐王的外銷榮景攸關。

罐頭食品工業開展於19世紀,而台灣鳳梨罐頭的誕生始於日治時期與日人的投資,後來台灣鳳梨的栽培品種、製罐技術都與夏威夷鳳梨產業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特別是鳳梨製罐品種開英種(Smooth Cayenne)的引進及東洋製罐株式會社的出現,更移植了夏威夷的生產模式。鳳梨罐頭產業的發展,帶動了鳳梨的栽培面積,也驅動官方在高雄、屏東兩地設置鳳梨種苗養成所,進行推廣。1930年代中期台灣總督府設置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開拓日本以外的貿易市場,特別是美國。等到二戰期間,由於戰時農業政策的制定,香蕉、鳳梨這類貿易作物,便被限制種植。

二戰結束後,台灣鳳梨罐頭的外銷市場貿易結構,產生變化。1950年代台灣鳳梨罐頭的外銷市場主要為西德與日本,直至1960年代中期才轉為以外銷美國主,進入1970年代鳳梨罐頭的外銷產量逐漸走下坡,不敵新興的洋菇罐頭與蘆筍罐頭。洋菇罐頭與蘆筍罐頭傲人的外銷成績,使得1970年代的台灣,在香蕉王國沒落後,進而冠上洋菇王國、蘆筍王國的封號。然而,若從時間的持續性而言,鳳梨罐頭卻超越了洋菇罐頭與蘆筍罐頭。

戰後台灣鳳梨罐頭產業的發展受到美國影響頗深,不僅透過台日間的貿易協定,得以進入受到管制的日本市場,更由於美援的因素,有能力購買到生產鳳罐的重要原料,例如馬口鐵等,並且在美援計劃項下,由台灣糖業公司的台東糖廠在東台灣設置鳳梨罐頭工廠,打造了東台灣的鳳梨事業。有研究者認為儘管當時夏威夷的鳳罐事業與台灣的鳳罐具有競爭關係,台灣鳳罐的發展也曾令夏威夷的鳳梨業者感到威脅,但或許出於國際戰略目標的整體考量,美國仍願意協助東部地區的鳳梨產業。

 

圖2  台灣合同鳳梨株式會社F.P. BRAND鳳梨罐頭二分片裝標籤紙。
檔案影像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登錄號:2009.011.0300
https://collections.nmth.gov.tw/CollectionContent.aspx?a=132&rno=2009.011.0300&fbclid=IwAR0_68XEtdRi6oN1TWPT-DPDjR1HK0rsnX3FHEQDpg_q3H35v7MdW1OnJdk

 

繼鳳梨罐頭後崛起的新秀為「白色蘑菇」-洋菇罐頭。洋菇,台灣民間社會俗稱為「松茸」(siông-jiông)、「茸仔」(jiông- á)。伴隨著洋菇種植的熱潮,原本農家自己塗墼厝(thôo-kak-tshù)內種植洋菇的數量不敷製罐使用,進一步出現搭建專門的洋菇農場、菇舍,民間社會多稱為「洋菇寮」、「菇寮」。如同現在的溫網室,矗立於苗栗地區、中南部農村的洋菇寮成為該地區有趣的地景景觀,搭建洋菇寮也需具備一定的竹材或其他建材的建築技術。或許是受到「白色蘑菇」的魔力,筆者曾聽聞洋菇寮內有時候會被撞見不倫情事,形成農村社會在甘蔗田間以外的「菇寮情緣」。

撇開當時農村地區或因新興產業帶來的社會現象,洋菇罐頭的兩大全球市場為美國與西德,台灣洋菇罐頭在外銷初期,在美國與西德的強勁對手首為法國、次為日本,法國與日本同為世界上重要的洋菇罐頭出口國。1960年代前期,台灣洋菇罐頭的外銷數量雖遜於鳳梨罐頭,但由於較為高昂的單價,使得洋菇罐頭的外匯貿易金額首度超越鳳梨罐頭。進入1970年代,台灣的洋菇罐頭外銷數量基本上已經領先了法國,連日商、美商也競相收購台灣洋菇,此舉造成美國洋菇的主要生產區賓州,其洋菇生產業者的威脅,台美因此連番展開洋菇大戰,美國政府冷戰時期的國際援助,在台灣洋菇罐頭與美國洋菇產業的競爭裡頭,顯得有些尷尬。儘管如此,洋菇罐頭外銷貿易的盛況以及基於與中共的外交競爭,使得進口台灣洋菇罐頭的配額逐漸演變為國民黨政府拉攏旅美僑商的外交方式,成為冷戰時期的僑務政策之一。

 

圖3 洋菇罐頭生產線。

檔案影像來源: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支援教學網(https://art.archives.gov.tw/FileImg.aspx?FileID=2183&ImgID=4896)。

 

洋菇罐頭的熱銷,帶來台灣農村社會種植洋菇的風潮,相關的洋菇料理也因此進入台灣人的餐桌,而為了種植洋菇所搭建的「洋菇寮」則蔚為農村景色。除了「洋菇寮」以外,成為農村閒談時的建築景觀,還包括「蘆筍厝」、「草蝦厝」、「柑仔蜜厝」等。不明究理的人乍聽到「洋菇寮」、「蘆筍厝」、「草蝦厝」、「柑仔蜜厝」時,可能誤以為台灣的建築技術獨步全球,其實不是。「蘆筍厝」、「草蝦厝」、「柑仔蜜厝」都是指當年農民因為種植蘆筍、番茄,養殖草蝦,獲取利潤後,賺錢起大厝、賺錢起新厝的景象,進而流傳在農村裡的戲謔說法。

「蘆筍厝」的出現,受惠於蘆筍罐頭的外銷。台灣蘆筍罐頭外銷市場主要為西德,當時全球蘆筍罐頭的主要出口國,包括台灣、西班牙、美國等,1970年代台灣蘆筍罐頭在西德市場有著非常高的市佔率。現在的家庭人口結構可能讓人很難以想像,當年農家每逢學校開學註冊的前夕,父母面臨家裡四、五個小孩同時都須繳納註冊費的經濟壓力,更不用提,事實上農家不一定有能力讓家裡每個小孩都繼續升學,尤其是女孩子。然而,當年部分地區種植蘆筍的筍農,卻因為蘆筍的經濟收益,得以讓家中小孩擁有更多受教育、獲得教育資源的機會。

托食品加工業之福,提供人生有了其他機會與選擇的,不只有農家的小孩而已,還包括曾經的黨國要人任顯群。任顯群出身於江蘇宜興望族,戰後渡台擔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交通處處長、台灣省政府財政廳廳長等職務,1950年代中期名義上因爲匪諜案而遭到逮補,判處七年有期徒刑,被捕兩年多後保釋出獄。任顯群出獄後買下遠離台北市內的金山農場,接受美商友人的建議,投資種植草莓並投身於草莓果醬等食品加工業,後來更與美國綠巨人(Green Giant)公司合作,加入台灣冷凍蘆筍、冷凍蔬菜產銷的行列,而美國綠巨人公司當年也在台灣收購洋菇進行製罐。任顯群的人生第二春,實與台灣的食品加工業息息相關。

 

圖4  1969年任顯群介紹冷凍蔬菜食品。

檔案影像來源:〈台灣新生報底片民國五十八年(十四)〉,《台灣新生報》,國史館藏,典藏號:150-030800-0014-029。

 

如同日治時期僅出現於高級酒樓江山樓宴席菜單的「蘆筍蟳羹」料理一般,當年台灣生產的蘆筍罐頭,國內也許沒有多少人有機會得以品嚐,但是憑藉蘆筍罐頭外銷的契機,導致台灣中南部地區種植大量蘆筍,使得戰後一般台灣人容易取得蘆筍作為日常餐桌的食材,特別是經過選別後被淘汰的格外品,甚至是蘆筍加工製罐過程所產生的副產品蘆筍汁,直到現在仍被視為台灣自產果汁的經典代表。其他與產製蘆筍罐頭相關用途的產品,還有採收蘆筍時用來盛裝蘆筍的蘆筍袋,即現在俗稱的文青阿嬤袋、文青復古茄芷袋、台灣的LV。此種傳統袋子用途很多,現在鳳梨農於鳳梨田裡進行鳳梨採收時也可看見它的身影,但對不少筍農而言,看到它便想起當年採收蘆筍,提著它排隊等待交蘆筍的情景。

 

圖5 從清涼少女到媽祖保平安的蘆筍汁包裝。

圖片來源:筆者拍攝。

 

1980年代晚期,台灣鳳梨罐頭廠聯合出口公司、洋菇罐頭廠聯合出口公司及蘆筍罐頭廠聯合出口公司,接連進行解散,意味著以「三罐王」為代表的台灣罐頭食品外銷貿易的榮景皆於1980年代末消退殆盡,而在此際1988年爆發了震驚社會的520農民運動,對於甫繼任蔣經國辭世後的總統位置,復以農業學者作為從政背景的李登輝而言,無疑是重大的考驗。罐頭食品業僅是觀察轉型期農業的其中一個面向而已,如何更全面性地思索轉型期的農業發展與520農民運動發生的背景及意義,仍有待更多開拓。

儘管台灣罐頭食品業的黃金時代已經褪色,而當代的飲食觀念日益讓人注意到原型食物的重要性,提倡吃當季吃在地的食農教育與地方經濟,關心食物如何從產地端上我們餐桌的過程,也理解到認識生產者、追溯產銷履歷、重視生產過程中的勞動關係、環境議題及倫理消費,可以使得購買食物、飲食等等這些事情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公民行為,為理想的未來進行永續的投票。社會變遷、飲食觀念的變化,如何影響人們對於食物的認知與想像,乃至於農產品的用途、農產加工、食品加工技術及研發題材的走向或創新,在後疫情的時代,值得持續關注。

 


參考文獻

[1] 汪士淳、陳穎撰文、任治平口述,《這一生—我的父親任顯群》,台北:寶瓶,2011。

[2] 陳怡文,《亞太政治經濟結構下的台日鳳罐貿易(1950-1972)》,台北:稻鄉,2005。

[3] 曾品滄主訪、黃德興口述,《台灣菜蓬萊百味:黃德興師傅的料理人生》,台北:玉山社,2019。

[4] 顧正秋著,《休戀逝水:顧正秋回憶錄》,台北:時報,1997。

[5] 王秀惠〈「獎勵忠貞僑商」—冷戰前期臺灣洋菇罐頭銷美與僑務互動,1960-1980〉,《興大歷史學報》,17(06),頁553-598。

[6] Azuma, Eiichiro. In Search of Our Frontier: Japanese America and Settler Colonial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Japan’s Borderless Empire, Oakland, California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9.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黃仁姿/ 賞味期限:社會轉型期的台灣罐頭食品業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賞味期限社會轉型期的台灣罐頭食品業/)


最後修改日期: 2021-06-07

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