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

 

 

新冠肺炎爆發前幾個月,我收到出版高中教科書的龍騰文化邀約,知道新課綱的高三選修裡新增醫療史、科技史與藝術史的主題,希望我加入撰述團隊,處理醫療的部分。

教科書導向的教育常為人詬病,特別是需要思辨與分析訓練的人文學科。但嚴格說來,健康、身心與生死等課題雖然都很基本,但高中裡似乎偏向應用,比較零散,沒有相應的科目,也就很難談得上有無受到教科書的影響。

當然,多年前參加李尚仁老師主持的「醫學史課程基本綱領」計畫,長期也關注到大學端的通識與醫學人文。因此,雖然在醫療史研究乏善可陳,也非歷史教育專長,但我確實關心這個領域的發展,期待透過「108課綱」的改革,從高中端開啟認識形塑當代不可或缺的科技與醫療。幾經思考後我回覆參加,也推薦同樣跨領域的陳恆安與張國暉老師,走上這段奇妙的歷史實作之旅。

首先是與出版社的溝通。龍騰文化是知名出版社,品質無庸置疑,編輯大多具有文史碩士學位,對研究並不陌生。但實際接觸之後,才發現雖然國內早已有優質的教學資源網站,但這十幾年來歷史系開設的醫療與科技史科目,就課程內容看還是侷限在歷史背景與一些觀點的片段介紹,對歐美早已成為專業,各有理論路數,問題意識與同儕組織的現況了解不多。

這個張力也反映在醫療在高中歷史的位置。如前所述,這本教科書是高三歷史的「加深加廣選修課程」,而三學分的課裡不但要有醫療與科技,還有環境與歷史與藝術與文化,乍看之下很不搭嘎,但就教科書架構而言這個安排可以理解。因為是「加深加廣」,因此這些課題定位為一般史的延伸,環境是,醫療也是,以獨立單元呈現。

對出版社而言,教科書是解嚴後的產物。過往這是國立編譯館的獨門生意,直到1995年才公布「高中課程標準」,1999年才讓民間可以根據標準,加入競爭。2004年編譯館退出教科書編寫,但依然主導課程標準,執行審查,因此雖然理論上人人皆可寫教科書,但實務上它類似「命題作文」,官方出題,民間回應,審查可以一路順暢,也可以字斟句酌,瓶頸不在科目本身,而是如何通過審查,搶得先機。於是,這場競爭裡老道的出版社容易勝出,有處理經驗的科目較無疑義。藝術與文化因過往出過相關教材,問題較小,但像科技與環境這種跨領域的科目便很棘手,需要另起爐灶。

與此相關的是撰述成員之間的互動。這樣說,對熟悉的課題雖然有大學教師參與,很多部分實際上仰賴編輯與高中老師,教授不見得要站在第一線。但這套做法在這裡使不上來。醫療與科技史無太多前例可循,我們不但要必須面對教科書審查者,推敲其指示,同時也要考慮可近性,與其他成員傳達書寫構想。我們既是顧問,也是寫手,在課綱與實務間匍匐前進。

讓我們從課綱看起。《高級中等學校教科用書審定辦法》規定「教科用書,指依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課程綱要)規定編輯,並依本辦法審定之學生課本」,而「依本辦法規定審定之教科用書,其審查範圍由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公告之」(第二條),審定機關是國家教育研究院(第三條)。簡單說,雖然已經開放一綱多本,教科書還是循由上而下方式,透過課綱來管控。

 

表一:高三歷史加深加廣課程「科技、環境與藝術的歷史」課綱中醫療與科技部分

 

從上表可知高中課程十分結構化,有授課時數分配與知識點的指引,用多少時間教多少東西清清楚楚。這種設計雖說品質可以把關,但欠缺彈性,限縮撰述者的發揮空間,更別說與審查者交換意見。作為出身理科的新進寫手,我從這裡也比較能同理批評者為何認為教科書是意識形態的戰場。不管學校有無參酌進度(特別是超前進度,先教再複習的私校),教師是否按表操課,課綱是考核成效的標準,其觀點也成為不言自明的載體,隨著知識鑽進學生腦海中。

繼續細看「疾病與醫療」部分。這一章有「多元的醫療傳統」與「疾疫傳布的過去與現在」兩個條目,從邊欄的說明可以推想制訂構想是將醫療與疾病分開,醫療部分的重點是西醫、中醫與民俗醫療的多元性與文化背景,疾病部分則是以風土病、流行病、傳染病、職業病為引,貫穿古今中外疫病與社會的互動。

作為一般史的補充,這樣的安排無可厚非,但執行上有兩大挑戰。首先,這個鋪排模糊掉歷史學基本的時間向度。相較於醫療,人類更早遭遇的是疫病的威脅,教科書要帶出這樣的文明進程。其次,醫療是知識密集的專業,也是衛生治理的基礎。說明裡涵蓋這些知識點,但僅僅用「社會背景」一語尚不足以釐清作為科技一環,醫學與公衛的緣起與實作,這也是歷史學打破「內外史」之別,醫療與公衛史的發展重點。

於是,我們做了事後看來蠻「反叛」常規的設計,根據時序,將兩個條目分成三個章節,以文明發展為主軸,[1] 首尾兩節交待疾病與社會互動的古今對照,中間那節介紹生死知識的興起與現代化,以及各種醫療體制在台灣的交會。從課綱架構看,我們只是將疾病的古與今加以區分,但就歷史專業而言,這個規劃也反映攸關生死療癒的三個領域。第一節用疾病史的架構處理人類與疫病的早期遭遇,兼及大瘟疫時代。第二節是醫學史,從醫療體制角度介紹多元醫療並存的來龍去脈。第三節是公共衛生史。它不僅可以為現代社會的職業病或衛生政策找到歷史學的位置,也可以連結到台灣的衛生建置與國際衛生處境。

大綱既定,撰述重點就放在如何以有限篇幅裡呈現史學特色,又符合課綱要求,納入所有知識點。作為科技與社會研究者,我珍惜這個「露出」機會,也希望能藉由歷史,帶入醫療與社會的晚近研究,但我也理解教科書需要照顧可讀性,不必要的術語與理論需要避免。幾經折衝之後,我們針對每個章節有不同的調整策略。首先,第一節「疾病傳布的過去」固然把握疾病史,帶出鬼神、風土與疾病,古代中國與中古歐洲對疫病的因應,以至於檢疫與隔離制度,但疾病史畢竟有跨領域性質,部分內容(比方說大交換與新世界的疫病)與其他章節重疊,因此撰述上採取「留白」策略,對一些疾病史的課題,比方說多元生死觀、人口動態與疾病的歷史變遷,或者現代社會裡如何看待疾病(比方說慢性病或生活習慣病)只好忍痛割愛。

第二節是學界比較熟悉的醫學史,研究人才輩出,也有相當學術累積。但也正因為如此,撰述上我們採取「精簡」路數,以「醫學做為科學、救助與專業」的主軸,提綱挈領醫學知識在中國與西方的源起與建構、醫療的多元文化,與醫療體制的社會基礎。內容上顧及主要使用對象是文科生,因此降低醫學名詞、概念與人物的比重,讓老師可以視學生程度適度調整與補充相關研究。第三節處理的公共衛生是另一個跨科技領域。高中課綱對社會科學有自己的框架,[2] 無法帶入太多公共政策討論,也無法納入清潔文化等身體史課題,因此我們以高中大學的銜接觀點出發,將本節設定為公共衛生的「打底」。其中不但有傳染病與職業醫學等常見題材,也有群體防疫與政策、台灣公衛發展,全球化下的國際衛生等,讓有興趣的同學一窺健康與社會的複雜互動,比方說疾病的社會偏見與健康不平等。

當然,教科書是否可以出版,還是審查單位說了算。而送審過程也讓我看到在教科書開放二十年後,課綱的強大印記。舉一個例子。如前所述,我們教科書的正文是根據「108課綱」與「專史融入」的構想為主導所寫成的,但周邊部分,比方說前言、邊欄註解、小方塊、小百科、小測驗等,則仰賴出版社編輯的建議與協助。在某次送審稿中,我發現一些原本認為是細節或者是晦澀難懂的內容,比方說中醫理論、體液說,或者是大瘟疫的詳細流行路徑。跟團隊討論之後,才知道這些文字多半曾出現在其他版本的教科書(比方說世界文化史或者是「九五暫綱」的選修歷史)中,因為曾通過審查,因此內容較無爭議。換句話說,新課綱或許可以調整學習架構,可以減少學習負擔,但教科書作為文化產品,需要圖文並茂,內容充實。於是,這些老師與審查者熟悉的材料也就繼續待在新版本的教科書中,承載的知識量有時甚至不小於正文。

 

圖1 龍騰版選修歷史II(全)科技、環境與藝術的歷史。

圖片來源:龍騰文化 https://reurl.cc/5MqyY7

 

但不管怎樣說,在撰寫團隊與出版社努力下,這本走出「命題作文」的教科書總算拔得頭籌,成為第一本通過審查的「選修歷史2」,市場反應也不錯。最近看到銷售紀錄,看到我沒去過,甚至第一次聽過的高中,想到那裡有同學與老師正在讀著我們腦力激盪,真心奉獻的文字,有種說不出的親近,與專業研究「拔劍四顧心茫茫」的孤寂感有很大不同。我也有機會看到由學界好友主撰的其他出版社版本,各擅勝場,頗有所感:不知道他們在接受邀請時,心中是否也曾跟我一樣,有過「命題作文」的掙扎小劇場呢?

最後為歷史學柑仔店的同好們整理這段奇幻之旅的意義。嚴格來說,如果撰寫這本教科書是個反省「命題作文」的嘗試,那它的最大教訓不是我們成功翻轉高中課綱,或者是糾出什麼課綱的意識形態或偏見,而是凸顯一個學界的老爭論:我們要先知道醫學,還是要先知道歷史,才能處理醫學史?

 

圖2 栗山教授演講「關於醫學史,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一件事」(台灣大學文學院,2023年1月5日,轉載自臉書)

 

對此,我們透過專史的引導,踏出一條「無中生有」,連接生命、群體、疾病與醫療,務實的解決路徑。  哈佛大學栗山茂久教授2023年一月在台灣演講「關於醫學史,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一件事」。其中一個重點是他認為十九世紀曾發生所謂思想上的「大遺忘」(great forgetting)。不管是醫療的工作者還是接受者,在那段時候彷彿約好一樣,其身體與生命的感知慢慢轉變,忘記過往人對宇宙、對時間的綿密關聯,轉向現在所熟悉的醫療。如果栗山教授所言為真,那顯然重新理解「大遺忘」之前的生命觀、身體感,甚至是療癒行為與思想,需要對歷史,對文明進程的想像力與敏銳度。醫學史不只是「專史」,治醫學史也不見得一定得是醫學家或史學者,而是心胸開闊,不陷入文理窠臼的人才。作為博雅教育一環的高中,正是落實這樣跨領域取徑的場域。

曾聽過某位學長分享投考歷史研究所的秘訣,是熟記高中教科書。因為它們出自學界權威,言簡意賅,論點絕不會錯。這個說法固然有玩笑成分,但我確實希望這本書的讀者不限於高三的文組學生,而是所有肯認博雅教育,對醫療、疾病與群體衛生有興趣,甚至是對生命醫療與社會有興趣,想投考相關研究所的醫學科系或歷史系的大學生。醫學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歷久彌新。希望從這本書的小小章節開始,我們為108課綱,會探索,能實作的高中世代,種下有意義的醫學史種子。

 

後記:感謝邀請撰寫的龍騰文化,總召集人陳登武教授、撰寫團隊張國暉教授、陳恆安教授、沈曉柔博士、郭秀鈴教授、陳秀珠老師、葉至齡老師、黃郁惠老師。感謝在撰寫過程中一路協助的編輯,特別是黃一芳女士、陳雅琪女士、林柏瀚先生與李捷葳女士。也感謝為我啟蒙歷史教學的張元教授,與許許多多對本書提供建議與指教的老師與同學。是你們讓我重溫歷史學的地氣與活力。

 

 


註解

[1] 這個規劃想法來自我們對「九五暫綱」轉變到「101課綱」的了解,以及「108課綱」對於疾病與醫療的指引。「九五暫綱」歷史科的教學目標比較學術導向,強調學生能「學習史學方法,反思三年來學習歷史之心得」。但這些目標在「101課綱」裡有所調整,從博雅教育觀點,引導同學透過世界文明的發展來「養成思考、分析、比較、論證、評價等方面的能力」,「養成重視本土、尊重多元、關懷弱勢文化的胸襟」,並「引導學生從文化省思與傳承的角度,關懷世界重要文化的發展,以形成寬闊的世界文化視野」。而在「108課綱」裡也開宗明義點出疾病與醫療的撰述要點,是掌握「疾病醫療、健康照護或生命抉擇的過程不僅反映生活文化,也構成生活的具體內涵」。順這個想法,我們用文明當作章節的引導概念,論述上也偏向透過歷史了解歷史與文化,在史學方法上僅用側欄點出歷史的核心能力(表達時序、理解過往、解釋歷史、運用史料)與應用,正文並不刻意強調。

[2] 高中的社會科學教育與大學相關專業的銜接是另一個嚴肅的課題。過往高中裡並無特別社會科學科目,僅有傳統的歷史、地理與公民。「九九課綱」裡將公民擴展成「公民與社會」,但教學目標定位於「公民養成教育」,社會、政治、經濟與法律等學科放在選修。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郭文華/走出「命題作文」:醫學史融入高中教科書的嘗試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走出命題作文醫學史融入高中教科書的嘗試/)


最後修改日期: 2023-02-24

留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