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蘭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退休副教授)
一、《馬偕日記》中幾個特別的日子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生於1844年3月21日,逝世於1901年6月2日。他的日記,從他上船往海外傳教的第一天開始記錄,那是1871年11月1日,直到他患了喉癌的1901年2月11日為止。而他抵達臺灣的第一天,是1871年12月29日約下午4時,地點是打狗港。開啟他北臺宣教的日子,是1872年3月9日約下午3時抵達淡水港,他終於找到他的禾場,也就是他一生要奉獻的地方。
之後每到3月9日這個日子,往往他會回想來到臺灣已經過了幾年。來臺20年,就在日記中寫下「20年」。甚至在日治初期,日本官員為他慶賀這個特別的3月9日,還放了煙火。1899年3月9日,他同時嫁出兩個女兒,大女兒瑪連嫁給陳清義,二女兒以利嫁給柯玖。所以這一天,又成了女兒們的結婚紀念日,代表他傳教的棒子,在他集體培訓傳道人的體系下,再加入了兩個半子。
圖1 馬偕日記(1871-1901)。
圖片來源:https://www.sanmin.com.tw/product/index/005467502
馬偕在臺灣的傳教生涯中,有兩次返國述職的日子。第一次是1879年12月31日離開,到1881年12月19日返抵淡水。第二次是1893年9月6日到1895年11月19日,計有兩年多的時間。此外,在1884年清法戰爭期間,在臺大英國協的人避居香港,他的妻兒在1884年10月12日先行,而他和學生順仔在10月21日出發,這段期間近半年,直到1885年4月19日返臺。雖然海外時光無法親身體會臺灣的種種,但這段時間他仍心繫臺灣,並向海外宣揚主耶穌基督如何在福爾摩沙作工的歷程。
翻開《馬偕日記》,可以看到他流水式的紀錄,包括他從事的工作、接見的人、所思所想,要言不煩。雖然不是每天都寫,但是空白沒有紀錄的日子相對得少。其中,如果有他山中旅行或是特別感興趣的事蹟,就會有較長的描述,但是情況不多。而他在病中最後時光,他向上帝祈求,如果他能好起來,會加倍地加倍地作主的工。但是日記中的他,早已是常常工作到很晚,「閱讀到很晚」,完完全全顯示出他全心全力奉獻「寧願燒盡,不願朽壞」的精神。
要之,馬偕的日記,在他北臺宣教140週年出版了中譯本,如今十年過去,他的日記已有數位化計畫,並以中英對照的方式呈現,讀者可對《馬偕日記》內涵進一步挖掘。今年適值馬偕宣教150週年,從他的日記中找出與新店教會的關係,就是個微觀式的個案嘗試。
二、為什麼選新店?
馬偕在1874年7月26日設立新店禮拜堂,是他北臺宣教兩年多之後。今年是馬偕北臺宣教第150週年,由於新店教會自設立以來一直存續從未間斷,再過兩年,也將迎來設教150週年的紀念,這長時間而不中斷的信仰值得追索。翻開《馬偕日記》,可以看到他所設立的60間教會,有的他生前重返去看時,他說:「已成廢墟。」可見一直維持不斷並不容易。而且,馬偕對新店教會會友的評價是:信仰建立在磐石上,經歷過火的試煉。或許就是他評價如此堅定煉淨的信仰,讓他在海外介紹福爾摩沙的事工時,總以新店教會為例,更常常是他舉例的頭一個。這是馬偕主觀上對新店教會的偏愛,還是新店教會會友的經歷有可歌可泣的故事?
如果真要找馬偕與北臺教會的重要的地點,淡水自是重中之重,有醫館,有牛津學堂,是他成立逍遙學院十年後整個傳道體系的基地,更是他傳道人教育建制化之後的重點。他非常注重傳道人的教育,上課、考試,考試有筆試和口試,而他個人更偏愛口試。上什麼課?聖經、教會歷史、自然地理、植物學、動物學,包括解剖等等,他說,要讓學生了解這位他們崇拜、敬畏的創造主—上帝。
馬偕的教學非常活潑,常常利用最新式的工具來輔助。講世界地理、歷史,都有世界地圖可以參考,還有新式的幻燈片會在各教會間巡迴舉行,新式的留聲機,也讓柯玖在淡水負責。更不用說,在第二次返國述職之後,他帶回腳踏車,這大概都是臺灣的第一次。如果再談及由於信仰所引入教堂婚禮、婚禮蛋糕,甚至於唱聖詩與逝世者告別式喪禮,都是不同的文化呈現,而主持這些婚禮、喪禮,也常是馬偕在北臺各教會聚會、講道、守聖餐之外常行的事,新店教會有之,五股坑教會等等亦有之。
此外,他還有實習課程,學生和他一同巡視禮拜堂,他也會讓這些傳道人開口,直接訓練講道,而馬偕本人擔任壓軸的講道。他連傳道人的妻子也訓練,要會讀羅馬字,唱聖詩更是不可少。當然,還有設立女學堂,對婦女宣教的教育。日治時期,他被要求重新申請醫館和學堂的合法設置,他也都順利辦理完成。
圖2 馬偕培養傳道人的大本營牛津學堂。
圖片來源:https://digitalarchives.tw/Exhibition/3664/1.html
淡水作為港口是外國人的大本營,諸多抵達淡水港的外國人都出現在他的日記中,船長、洋醫師、海關關員、洋行行員、記者、抵臺研究的學者等。諸如美國漢學大家的H. B. Morse,當初就是淡水海關關員,Morse和他的妻子都出入他家。美國記者Davidson也是。此外,還有博物學家、人類學家,不一而足。而他也常利用和停泊淡水船艦船長認識的關係,帶領學生、傳道人上船參觀,以拓展他們的視野。
馬偕在日記中也提及韓國人、日本人,但皆未錄下名字。所以,日治初期的1896年8月24日,當馬偕和時任臺灣總督府民政局長的水野遵見面時,馬偕說:12年前有幾名日本人來淡水拜訪我,水野遵回答說:我就是其中一位。推算時間,是1884清法戰爭那一年。水野遵對臺灣的調查,早在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前就已進行,所以可以說日本對臺灣的私下調查一直沒有停止,水野遵自是其中的重要分子。
淡水之外的重點應該是艋舺教會,從馬偕日記可知,這是他常常去、頻率最高的教會。早期馬偕的宣教不是用雙腳行走,就是坐轎,尤以行走為多。當劉銘傳建了鐵路之後,他大大地利用,便於到訪鐵路沿線的教會,艋舺在地理上水陸兩便,他可住下再往下一個宣教地點。他在日記中也說,建立教堂多,就每一個地方都可以住宿,所以每一個教會都是他的宣教站,他經常每週到各個教會巡視,常常帶著學生、傳道人前往。所以,他建立的教會雖是位於各別的不同地方,但是「人」—尤其是傳道人和學生的部分,都是集體式規劃派駐的,所以他派遣的傳道人可以自如地在各不同教會中服事。
新店位於山邊城鎮,當時還沒有鐵路,但有水路經過。如果他從淡水,可利用水路。從艋舺來也方便。再翻開更早期的日記,他初建教會時期,最早建立五股坑、洲裡(蘆洲)、三重埔(南港)等地教會,常見到他從三重埔走過來,而且有一條「經過稻田的捷徑」,有時從新店去三重埔,也是走這一條捷徑。因為沒有記明,所以此路於今安在?無可考。至於從新店到三角湧(三峽),就是「翻過山嶺」。而從「景尾」(景美)來到新店,就更近了。雖然馬偕有驢子、馬,但大抵養在淡水,平常往外巡視教會,鮮少看到他騎驢、騎馬的景象。
三、新店教會傳道師、牧師—最早期的信徒
從1874年新店設教,到1901年馬偕過世,他和新店教會的關係早年較密切,常見他到訪;之後又有一陣子不常來。但1898年8月8日第一任牧師陳火(陳榮輝)逝世之後,他的腳蹤又勤了一些。這些期間經歷外在局勢的變化,如1884年清法戰爭和1894年甲午戰爭,戰爭之下基督徒遭遇何種處境?如以新店教會為例,可以具體而微地體現出19世紀末葉北臺教會在變動時代裡的波折。
1873年2月9日,馬偕在臺第一批施洗五名信徒,分別是嚴清華、吳益裕、王長水、林孽、林杯,經過詢答幾個問題後,馬偕為他們施洗,他們分別表達對上帝的感恩,之後唱聖詩《我認救主不驚見誚》。由於外頭有很多人,他們晚餐後稍事休息,就打開大門大聲唱歌,許銳、嚴清華、馬偕都對群眾演講。這是清末北臺第一場的洗禮。這場洗禮中的三人:嚴清華、吳寬裕、林孽就是新店教會的前三任傳道師。所以,在馬偕北臺宣教拓展之際,早期的學生就是他早期的傳道人,分置在他逐次陸續建立的教會之中。
1885年5月17日,馬偕封立兩位全臺最早的本土牧師:嚴清華、陳火(陳榮輝),這之後才有牧師牧會,而且每個月在淡水有四位牧師開會:馬偕、吳威廉、嚴清華、陳火,討論宣教事務。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店教會—聖殿改建獻堂紀念冊》〈歷任牧長〉記載,新店教會最早的傳道師:嚴清華(1878-1881)、蔡生(1881-1882)、吳寬裕(1882-1883)、林孽(1883-1884)、陳榮輝(1884-1885);第一任牧師陳榮輝(1885-1890),之後是傳道師陳能(1890-1893)、第二任牧師陳榮輝(1893-1898)。之後在1901年左右,則為三位傳道師:蕭田(1898-1898)、蕭東山 (1898-1899)、郭春木(1899-1902)。其中陳榮輝、陳能是兄弟,蕭田、蕭東山是兄弟,都是馬偕早就帶在身邊的學生,分別派往北臺不同教會歷練。
圖3 新店教會第一任牧師陳火(1851-1898)。
圖片來源:林宗貴長老主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店教會聖殿改建獻堂紀念冊》(新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店教會,2010),頁256。
其中唯一的牧師就是陳榮輝(陳火)。根據賴永祥長老《教會史話267》〈陳榮輝牧師的履歷〉,是他於1898年左右自述。陳火1851出生於淡水,住在五股坑,在1872年7月見到馬偕,第1次聽馬偕講十誡、第2次聽講耶穌、第3次聽講聖靈,所以就捨棄了偶像崇拜。1872年10月開始隨馬偕學習,1873年全年跟隨馬偕讀書,1874年3月15日在五股坑受洗。隨即被派至新港講道幾個月,之後再到五股坑,再轉洲裡,1876年改在大龍峒事奉。1877年又到洲裡,1878年改在溪洲(中和)及新店講道。他說:禮拜日我都在禮拜堂,但一週五日他都和同伴在馬偕手下讀書。他的教室有時是雞籠的洞、海岸、山邊、竹叢,或是大榕樹下(八里岔)。他指出,1884年法軍攻臺時,新店的基督徒受發怒的異教徒掠奪,很多人挨打,有幾個人被殺,但是他的家族僥倖保存了性命。1885年5月17日陳火受封為牧師,馬偕在新店修建美麗的新禮拜堂,當時陳火就在新竹中港服事。1888-1891年他協助牛津學堂的教學,之後到錫口(松山)。1893年新店的會友以一年204圓墨西哥銀元聘他為牧師,直到1898年他寫下上述自述。
比照〈歷任牧長〉和〈陳榮輝牧師的履歷〉所述,1878年陳榮輝在新店講道,但同時嚴清華擔任新店教會傳道師;而他在新店任牧師的時間,卻也被馬偕派至中港服事,協助牛津學堂教學。雖不甚明曢牧師、傳道人職責分派問題,也涉及馬偕對教會牧長的派遣,但無疑地這些牧師、傳道師是屬於教導的「訓誨長老」,不同於各教會分別按立的長老—就是「治會長老」。從《馬偕日記》中,可以看出他所按立的長老、執事日多,足見他在北臺傳教國度的拓展。
對於陳火,《馬偕日記》1872年10月28日記載:「年輕人、單身,我喜歡他的眼神,並希望他留下來與阿華一起。」同年11月20日則記載:「每天讀天文學原理,阿華比其他人學得好很多,陳火非常認真。」翌年的1月31日要考試,「他們都做得不錯,特別是阿華及陳火」。所以,1885年之所以封牧嚴清華和陳火兩人,是實際觀察後的作為。陳火的個性深受馬偕欣賞,馬偕的孩子們也常和陳火在一起。或許也由於此,1895年馬偕兒子偕叡廉赴香港讀書時,陳火的長子陳清義陪讀一年,同時學英文。之後,更在1899年將馬偕長女瑪連嫁給陳清義,雖然當時陳火已逝世,仍然結成了兒女親家。
四、清法戰爭後的新店教會
戰爭發生時,人民身家生命財產是最易受到威脋。而當基督教文化異於在地文化,其所代表的特異性,更易受到影響。
1884年清法戰爭爆發,法軍海軍勝,陸戰敗,所以因清國藩屬越南所導致的清法戰爭,以臺灣為戰場,最後走向和談之局。在戰爭無秩序的情況下,基督教教會受波及,教民財產、性命也受到威脅。大英國協教會既非屬法國、亦非屬清國,教產無辜受損。這段時間馬偕人在香港,當他從香港回來之後,就向清廷索討損害,包括受損的七座教堂的細部損失。在阿華、陳火幫助下,他在英國領事館和清衙門之間奔走。
根據《法軍侵臺檔》記載:艋舺新店街教堂傳道師陳榮輝供稱:8月15日時,內山會黨民人聚集,先搶教民住屋物件;及至四更的時候來拆教堂。共聚集一百餘人,將教堂門窗戶扇以及外牆一切全行拆毀。輝見勢不佳,當即逃避。16、17日,又將教民各家儘行搶劫,該會黨始返內山。聞教民劉貴夫婦被搶之後,其夫婦竟被沉死水中。清官方認為「所供是實。」
而在損失方面,1884年3月30日才興建好、重新啟用的第二間新店禮拜堂,就毀於一旦。從統計的損失物品來看,有牧師房外國眠床、牧師廳人像吊鏡、天文圖、地理圖,洋桌、洋鏡,以及一般使用的柴椅、蚊帳、棉被不等,或許這個禮拜堂中備有馬偕的房間,統計起來,損失四千多元,是七間教堂中損失最大的。
馬偕在1885年4月19日從香港返抵淡水之後,就到處看看。他讚賞「信徒從未退縮,火(陳火)、騰(陳雲騰)等人。」之後,馬偕啟程,到處看禮拜堂被毀的情況,以及尋找各地新的禮拜堂地點。在1885年9月28日,馬偕收到賠償遭毀禮拜堂的錢1萬元。所以,10月5日他就規劃好新建禮拜堂的計畫。10月29日,開始著手建造艋舺、新店和錫口的禮拜堂。他親自來到新店,看到地基廣場上還沒有清理,就找了許多人把雜物一起清理好。
在興建教堂的期間,馬偕從1885年10月底直到該年底都常來新店,因為往返巡視教堂建築,他感謝上帝,這些教堂漂亮、堅固。他在新店時,也把家人都帶來,而可以閱讀、思考、教導學生,曾連續住過十天以上。天氣很好,馬偕就會寫下「迷人的早晨」,不會像在雨季的日記裡,寫著「潮濕」或是「雨!雨!!雨!!!」而他在新店的聚會,會說「盛大的禮拜」,「昨晚聚會很有趣,見到老信徒像岩石一般的堅定,真是很棒。」「能夠擁有那些通過火般試煉的信徒來參加聚會禮拜並唱出這樣的精神,真是提振精神。福音一直都是這樣的,上帝一直都是這樣的。」和新店教會會友的聚會禮拜,讓他想到上帝的同在。
圖4 新店教會第三座禮拜堂(1886-1924)。一樓正門上方掛有「 耶穌聖教」匾。馬偕設計,用清廷賠款興建。
圖片來源:賴永祥長老史料庫,http://laijohn.com/
1887年1月22日,馬偕來到新店,直到24日,而24日晚上在新店展示幻燈片,「生番」也出席,他們請求繼續播放到隔天早晨。足見原住民對新文明物的好奇。近山的新店最靠近的「生番」有「屈尺番」,該處也有漢人,馬偕就多次到屈尺許任、林雨露、王睨家住宿過,也帶妻子張聰明同去。
從1887年1月24日之後,馬偕曾路過新店到板橋,或許沒有時間和會友聚會。直到1888年8月12日,他才重抵新店,日記描述這重逢後的喜悅:道路泥濘濕滑。一路上到處都有年老與青年人,不斷喊叫「什麼事讓你這麼久沒有來?」沒有辱罵,沒有!禮拜堂坐滿人。馬偕即刻講:「我們在天上的父」的道。他看到會眾流眼淚,還有臉上光亮起來。
1889年3月20日到4月1日,馬偕和他的外國朋友一直待在新店,新建的哥德式教堂,內備有馬偕的房間。3月30日,他的妻兒和阿華抵達新店,直到4月1日他們離開新店,搭船而去的人有6艘之多,大家送他們到河邊。這段時間裡,馬偕除了禮拜、聚會,還常在河堤上、河的對岸散步(今碧潭畔),還會撿拾地質標本。這些林林總總,標誌著他在新店的自在時光。
在馬偕第二次返國述職的1893年,他在8月18日離開淡水,而他在新店的惜別聚會從8月6日到8月8日。8月6日,晚上7時聚會,大家唱詩唱了很久;8月7日晚上在禮拜堂聚會,吳威廉牧用漢文朗讀篇,還有阿華和幾位成員講話,孩子們朗讀幾段經文,教堂中坐滿了人。另外,為六位從三角湧走了一夜清晨才來到新店的人施洗;8月8日上午8時先在教堂唱詩歌,之後去搭船離開新店。送船的隊伍,有人拿了兩隻大紅絲傘的萬年傘架在船上:一隻信徒準備的,一隻非信徒準備的,畢業生和在學的學生、頭人加入,計三艘船。還有一艘船載著樂隊跟著他們,用音樂聲陪伴,目送他們平安順河而下。這樣浪漫的送行,就只出現在新店教會。
五、甲午戰爭後的新店教會
清廷與日本因為朝鮮問題發生甲午戰爭,以割讓臺灣、澎湖和賠款告終。臺灣易幟,成為日本人的殖民地。
戰爭結束後,日本軍上陸接收,北臺的基督教會,日本兵佔領者有之,傳道人被日本兵殺害者有之。在1896年8月30日禮拜日,馬偕到新店教會,看到日本官員在他房間,他說那個官員非常好,士兵在禮拜堂裡,那裡有一張很大的床。馬偕講道,以申命記33章第25節為中心,有100名信徒在場。該年12月14日日本人才搬離新店禮拜堂。如何善用新統治者的勢力解救受迫害的教友、拿回被佔據的禮拜堂,是馬偕身上的重任,有待他透過領事館向官方交涉。
除了教會被日軍佔用,陳火還寫信給馬偕,1896年9月1日,有30-40名綁匪捉走蘇金生和他兩個兒子(其一為蘇火爐),要求3天內將600塊拿去金瓜寮,否則人質會被殺。這顯示事態不平靖時,內部治安亦受干擾。但此事在《馬偕日記》中不見後續。蘇氏後代回憶其祖父幼時被綁架事件,但之後擔任新店教會的長老多年,所以應該是安然返歸家門。
1897年3月27日,馬偕到新店主持婚禮。是蕭大醇四子蕭安居娶陳火長女陳真仁。
1898年8月8日,馬偕記載:上午5時陳火牧師回天家。所以他在翌日的9日搭人力車到新店,上午9時抵達。禮拜堂裡,陳火躺在棺材內,大家圍棺唱著《永遠與主同在》。下午1時,在一處茶園埋葬陳火。直到晚上返艋舺聚會,他講陳火,到8月14日禮拜日在淡水的講道,又講到陳火,以馬太福音25章21節稱他是「良善又忠心的僕人」。
1898年12月23日,馬偕到新店講道,談腓立比書2章7節。這是他在新店教會最後的講道。12月26日他又來新店,陪伴在馬偕身邊的是陳火的兒子陳清義和蕭大醇的兒子蕭東山。他常常是前往屈尺,然後回到新店,晚上聚會。1900年3月3日,馬偕也是往屈尺,返新店。這是他最後一次到新店教會。馬偕最後因病無法再巡視教會,他雖然不久後安息主懷,但後馬偕時代的新店教會,仍在他牛津學堂教導出來的傳道人學生的陸續掌理之下,為福音而效力。
參考資料
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共三冊(臺北:玉山社,2012)。
《法軍侵臺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林宗貴長老主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店教會聖殿改建獻堂紀念冊》(新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新店教會,2010)。
賴永祥長老《教會史話267》網路版,網址:http://www.laijohn.com/book3/267.htm. 擷取日期:2022年1月10日。
《聖經》和合本。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林蘭芳/馬偕與新店教會(1874-1901)—以《馬偕日記》為主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馬偕與新店教會/)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