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雅惠(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綜觀古代中國的歷史書寫,王朝盛世多伴隨著明君當政,名相輩出,政治清明四海昇平。至於王朝末年,則是武人崛起的舞台,亂世中有英雄,也有梟雄。中國歷史上最悲劇的英雄人物——岳飛,就是在北宋末年兵荒馬亂的背景下崛起。
來自東北黑龍江的女真戰士,憑藉著有如神助的戰鬥力,一路勢如破竹,迫使當時東亞的最大勢力——契丹——西遷至今日的中亞,並在遼國故地上建立起大金國。女真的崛起改變了東亞大陸的政治秩序,當女真揮兵南下,軍事積弱的北宋只能連吃敗仗。在此情勢下,擅打野戰的岳飛迅速竄升,接連打敗金軍,破金兀朮的「拐子馬」,成為金人唯一畏服的宋代將領。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為了和議,岳飛被秦檜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召回,最終以「莫須有」罪名被處死。歷史的蓋棺論定,「盡忠報國」的岳飛成為赤膽忠誠的英雄,秦檜則成為陷害忠良的小人,永遭唾棄。
時勢造英雄,若非生於亂世,在重文輕武的宋代社會,岳飛的軍事長才只有被埋沒的份。亂世中,有像岳飛這樣的小人物崛起成為大英雄,留名青史;還有更多歷史所不載,成千上萬如你我一般的無名人們,也真真實實經歷過這段亂離。面對混亂時局,他們如何自處?
一、一心仕途的遼代新科進士
當女真鐵騎橫掃草原,南下中原,原來生活在燕雲十六州的漢人首當其衝。這個地區是契丹控制下的漢人聚居地,以農業為生,後晉石敬塘獻給耶律德光後,成為遼國領土的一部分。為統治轄下漢人,契丹採行北、南分治政策,由南面官總理漢地事務,並在此地設立南京(今北京),成為遼代五京之一。宋代立國後,認為燕雲十六州是漢、唐舊土,一心想收復失地,為此發動多次戰爭,直到澶淵之盟雙方議定此區歸遼。
女真入侵時,燕雲十六州已在契丹統治下超過百年,世居當地的漢人早已習慣異族統治。雖然沒機會進入上層權力核心,但讀書之家也能透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地方上的殷實地主,也能透過賑災捐官取得一官半職。地方上的漢人菁英家族,似乎與南方的宋國沒有太大差別,有些家中還有契丹奴僕役使,如河北宣化遼代壁畫墓所描繪(圖1)。
圖1 備茶場面,這位墓主來自地方上的殷實之家,他的孫子因為響應朝廷賑災,而獲得官銜。二位契丹僕人跪坐在壁畫前方,一位正用茶碾子將茶餅碾成茶末,另一位在燒煮熱水。右側桌上有成套的備茶道具,包括:熱水瓶、茶盞與茶托、茶筅、茶羅子。一旁的侍女,做漢人裝扮,正捧著茶湯準備給主人享用。畫面描繪的多族群共同生活,應當是遼地的日常。出自河北宣化遼代張匡正(984-1058)墓,遼道宗大安九年(1093)遷葬。
圖片出處: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遼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彩版5。
女真騎兵踏破這樣的太平日子,統治者換人了,官宦之家效忠的對象也跟著換人。如居住在今日北京的呂嗣延(1062-1126),祖上曾經以使節的身份出使宋國,女真滅遼後,呂嗣延轉而效忠女真,加入圍攻北宋太原的戰役。[1]
北京市八寶山一座遼墓的韓姓墓主,是遼國開國功臣韓延徽的後人,家族累代仕宦,是契丹政權中少數位居高位的漢人家族。這位名字不詳的韓氏後人在遼亡後降金,金滅宋後,還曾護送北宋徽宗、欽宗二位亡國之君(金稱為「宋二主」)至北方,途中「二主嘗出珠玉紈綺」,意圖賄賂,這位韓氏都沒有接受,顯示他對新政權的效忠。[2]
還有一些居住在燕雲十六州的仕宦人家,面對統治者易主,選擇向南遷徙,成為漢王朝之下的宋國子民,居住在今日北京一帶的趙勵(1071-1123)就是一例。五十多歲的趙勵在遼代末年及進士第,被授與將仕郎的官階(類似今日公務體系用來敘薪的職等)。[3]若是承平時期,接下來便可一路循階漸進,向上爬升。但在此王朝存亡之秋,朝廷都自身難保了,初登仕途的趙勵,未來更是一片混沌。就在同一年,北宋圍攻遼的南京城(今北京),趙勵帶著家人投奔北宋,在邊境換授北宋的將仕郎後入境。
經過五個月的長途跋涉,趙勵一家人總算抵達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被安置在招待高麗等外國人的「同文館」中,只是還沒等到職位授與,便染上痼疾而一命嗚呼。趙勵死後,朝廷把將仕郎的官階授與他的長子,讓趙家的萬里奔波不至落得一場空。哪知才過二年多,女真大軍圍攻汴京,這時老家河北反而成為局勢穩定之地,趙家於是又千里迢迢遷回已是大金領土的故鄉。入金境時,再度換授同等官階,不過真的被授與職權,則要等到數年之後。
官僚的前途與統治政權唇齒相依,亂世之中,有些官僚仍心繫仕途,遼、宋與宋、金邊境的換官制度為亂世中穿梭在不同政權的各級官僚,提供一絲寄託。五十多歲才及進士第的趙勵,在舉家避亂南遷時,想必認為可在北宋開展仕途,那知卻客死異鄉。接二連三的戰事,讓趙家最終還是選擇北歸,成為金國子民。
趙勵一家絕非孤例,改朝換代的混亂時局中,有些遼代官員選擇南遷入宋,不一定是因為要效忠漢人政權這樣的民族大義,而僅僅只是為了保存家族的生存與未來,這些努力在亂世中倍加艱辛。
二、被盜賊驚擾而離鄉的砌墓人
十二世紀初一連串的戰爭對華北地區的影響最為巨大,這個地區屬於北宋統轄,女真入侵時不少地方成為交戰的戰場,遭受程度不一的破壞,之後成為金國領土,由異族所統治。政治巨變對平民百姓帶來哪些影響?山西長治屯留發現一座墓,四壁有好幾段長篇題記,可知是宋榮的墓葬。書寫的時間是金太宗天會十三年(1135,宋高宗紹興五年),歲次乙卯,此時距北宋汴京陷落已八年,女真人佔領長治盆地也近十年。[4]
這些題記的字跡略顯凌亂,不時可見錯別字,應該是工匠所寫,以下用〔〕標出正確字。西壁的題記讀起來像是砌墓匠人的自述(圖2):
砌造匠人李通,家住沁州(今山西沁縣),銅提縣底水村人是〔氏〕,內為紅巾盜賊驚移到此,砌到葬一所,係大金囯女直軍囯領兵收卻趙皇家。
圖2 墓室西壁題記,山西屯留宋村宋榮墓,金天會十三年(1135)。
圖片出處:《文物》,2003年3期,頁45,圖5。
李通這位砌墓人從北方不遠處移居到長治盆地的潞州,原因是受到「紅巾盜賊」的侵擾。「紅巾盜賊」是宋、金戰爭時興起的地方武力,活躍於河東地區,以紅巾為標幟。這些人擾亂地方治安,被當地人視為盜賊;但是從宋人的角度,他們是抗金義軍,有時與宋軍內外相應,共同起兵。
在此戰事頻仍之時,地方上的情況如何?下面這段題記提供線索(圖3):
乙卯歲,潞州屯兵十万,差配甚多,楊上監坐知州,人名〔民〕難過,大旱二年,米一千、麦八百、粟五百。本村著鐺鍋三十一个,赴本州納。
圖3、4 墓室東壁題記,山西屯留宋村宋榮墓,金天會十三年(1135)。
圖片出處:《文物》,2003年3期,頁45,圖3、4。
女真人在佔領潞州之後,屯重兵十萬,為地方帶來沈重的負擔。為了供應軍隊所需,除了繳納米、麥、粟等軍糧外(另一說認為米、麥、粟等糧食價格飆漲),還要上繳烹飪用的鐺鍋,不幸又連二年碰上旱災,以致人民的日子相當艱難。[5]從「差配甚多」、「人名〔民〕難過」等字句看來,這段文字表達出對女真屯兵擾民的不滿。矛盾的是,也正是因為重兵屯駐,治安相對穩定,使得此地成為躲避紅巾盜賊的避風港。
最有意思的是墓室東壁的一段題記,從小老百姓的角度,寫下朝代更迭的大事紀(圖4):
乙卯歲,當幡人駈上皇、少帝於領此〔嶺北〕,外有康王走在江南,幡家到江南迴兵当年,正月卄四大金皇帝萌〔崩〕也。
這段文字斷續不相連,記錄下四件大事。首先,女真人將上皇徽宗(1100-1126 在位) 、少帝欽宗(1126-1127 在位)驅至嶺北,這指的是八年前的靖康之亂。其次,靖康亂時唯一沒有被俘虜的皇子——康王趙構,逃至江南,此處仍稱「康王」,實際上這時趙構已經即皇帝位了。再者,同年女真出師江南又迴兵,顯然出師不利。最後提到大金皇帝於正月二十四日駕崩。文中「幡人」、「幡家」指的都是女真,「幡」應該同「番」字。
題記提到的金人出兵一事,應該是天會十二年(1134,紹興四年)秋,金國聯合它在華北扶植的劉齊政權,向江南發兵。然而戰事連番失利,金軍受阻。雪上加霜的是,該年冬天,滅遼侵宋的金太宗完顏晟(1075-1135)悴逝。
從題記可知,金軍失利的消息已然傳回晉南,加上皇帝駕崩,為政局埋下變數,種種不利於女真的時事發展,似乎燃起人們對趙皇家收復中原的一線希望。特別是在此重兵駐紮、差配沈重,又遭逢旱災、日子艱難的情況下,更加深了人們對前朝的懷念。
此時女真佔領潞州還不到十年,宋、金之間大小戰事不斷,不過宋軍已經開始扳回劣勢,又有紅巾等抗金勢力在華北作為內應。面對此混沌的情勢,晉南人民似乎充滿了矛盾,題記的語氣有時仍以宋國子民自居,稱徽宗「上皇」、高宗「少帝」,有時又顯得有些疏離,如「係大金囯女直軍囯領兵收卻趙皇家」。對新來乍到的女真政權,有時稱為「大金」、有時稱為「幡」;對重兵屯駐帶來的沉重差配有所不滿,但軍隊又為地方帶來安定,成為逃難者的避風港。
這種兩面的矛盾情緒,應是鼎革之際的小人物共同的心情寫照,反映出人們對當下與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
三、改朝換代中壯大家族的女性
長治盆地李榮墓的題記對於新政權似乎尚有懷疑,還不能確定是否就此改朝換代。七年之後,宋、金達成第二次和議,劃定邊界,彼此互不相犯,金人統治成為定局。在這段歷時十多年的宋、金鼎革期間,有些家族似乎沒有因戰爭而受難,而是在變局中趁勢興起,並且隨著金人統治趨於穩定,家族產業也愈發興旺。
同樣位於長治盆地的崔晸夫婦墓,以石條砌築且帶多個耳室,具有相當規模。[6]墓中立一小石碑,碑額以篆體刻著「故崔君墓誌銘」,可知是丈夫崔晸(1064-1126)的墓誌銘(圖5)。細讀內容,石碑實際上記錄了夫婦二人的事蹟,妻子張氏(1060-1143)的篇幅還更多一些。
圖5 故崔君墓誌銘,山西長治安昌村崔晸與張氏夫婦墓,金皇統三年(1143)。
圖片出處:《藝術史研究》,6(2004),頁418,圖32。
從墓誌知道,崔家祖上以農桑為業,田產不少,還寫到靖康元年(1126)崔晸過世時發生的政治事件:
君諱晸,曾祖諱文舉…… 皆務業農桑…… 祈居勤務,祖業越倍增進,春秋六十三,巨宋靖康改元三月十一日奄世,即始大金軍擬往汴,抵澤回日也。
當時的晉南剛落入女真控制,金軍原來打算進取汴京,但大軍到了澤州便返回。這個事件指的是靖康元年第一次汴京之役,女真的西路軍包圍太原後,準備乘勝追擊,進攻河南,途中得知宋、金雙方已經議和,因此召回軍隊。
丈夫去世後,崔家在張氏的經營下,田產劇增超過十倍。張氏是如何辦到的呢?
其張氏警教二子,以繼君之志行。由是督恩務耕桑,令友長鄉戶,始基百畝之餘,緣計僅乎十倍。即此又張氏起家之節操也。
面對新統治者的到來,張氏「警教二子」,讓兩個兒子一個「務耕桑」,繼續經營農事;另一個「長鄉戶」,也就是自願擔任衙前吏員,輔佐地方長官進行徵稅與送往迎來事宜。女真統治的十數年間,在二個兒子的努力下,崔家產業倍增。
受限於文體,墓誌銘的內容簡略而含蓄,只說「張氏警教二子」。若結合《宋史》所記,長治盆地在戰時人民紛紛逃難,「州縣皆空」的情況,[7]可知墓誌隱晦沒說的是:戰爭破壞既有的社會秩序,地方上的官員、守將與士兵紛紛逃亡,權力出現真空,有些地方家族趁機崛起並累積財富。在新統治者到來後,張氏與二子大概成為他們的協力者,維持地方秩序,並穩固家族的財富與地位。
一般宋代的女性墓誌,特別是士人家族婦女,多半稱頌她們在家內的角色,這方墓誌幾乎沒有涉及這個方面,而是盛讚她起家的能力。除了反映士、庶階層的差異,也與張氏面臨的世變時局有關。
丈夫死於1126年金人初到之時,此後張氏與兒子們經歷宋、金易代的大小時局變化。1138年宋金議定第一次和議,但不到一年,兩國再度兵戎相見;1142年,也就是張氏過世的前一年,宋、金達成第二次和議,劃定邊界,北歸北、南歸南,彼此互不相犯。
自1126至1142年,十六年間,華北地區原屬趙宋的子民們,一開始對金人的統治也許還有懷疑,對趙皇家尚有期待。在宋金第二次和議之後,只能接受自己成為大金子民的現實。在此情況下,作為女真人協力者的崔氏家族在地方上的勢力也趨穩固,張氏的行為也得以蓋棺論定,為她博得具「起家之節操」的美名。
四、在新朝代解鎖人生成就的道士
當北宋汴京陷落時,除了趙姓宗室與大臣隨著徽、欽二帝被擄而北,還有不少宮廷工匠、倡優、醫者等,也被帶到北方,為女真貴族服務。至於華北的士大夫家族,大多跟隨高宗朝廷向南逃亡,最後在南方落腳。
有些宮廷的技藝人士逃過俘虜,由於一技在身,他們不像士大夫官僚那般依賴統治政權,改朝換代對他們的衝擊較小。有一條資料提到,女真軍隊入睢陽時,見道士奔走迴避,連忙阻止說:「汝輩多異人,無敢傷也。」[8] 可見道士這個行業由於精通神仙之術,即使統治者易主,仍能以道術事奉新的統治階層,前途無虞。
道士閻德源(1094-1189)便是一例,他的墓在山西大同被發現,墓誌簡述他的一生(圖6)。[9] 閻德源早年居住在北宋京師汴梁,出家為道士,以張虛白為師。張虛白是宋徽宗倚重的道士,除了有預言能力,也通醫術,在宮廷中專為道士而設的道學中擔任「侍晨」一職,這是道學的最高職位,當時的閻德源還只是最低階的金壇郎。
圖6 閻德源墓誌拓片,山西大同閻德源墓出土,金大定三十年(1190)。
圖片出處:《文物》,1978年4期,頁6,圖11。
女真人聽說了張虛白的名聲,入汴後,爭相以肩輿迎接,把他當作神仙一般。閻德源則是從汴京移居到金代的西京大同府,在此宣道,廣受貴戚公侯士庶敬重,朝廷也屢次賜加師號,地位日益隆顯,死時稱號是「西京玉虛觀宗主大師」。
作為一位地位隆顯的高級道士,閻德源的墓葬也有別於流俗,沒有彰顯世俗富貴的多彩壁畫,而是在墓室兩側擺放屏風,並以豐富的隨葬品陪葬。棺槨前三方供桌分別擺設陶瓷供器、漆木明器傢俱(圖7)、道冠道書。棺槨共兩重,棺內的閻德源身著繡著仙鶴與祥雲的道袍,外層罩覆鶴氅,身旁有象牙戒板,臉面上還覆蓋一片畫有道符的羅紗。
墓中還有幾方印章,印文分別為:「龍山道人」、「天長方丈老人」、「玉虛丈室老師」、「青霞子記」(圖8)。其中「天長」、「玉虛」分別是金代皇家所支持的天長觀與玉虛觀,說明了閻德源高級道士的地位。
圖7 閻德源墓出土明器傢俱木盆座(左)、木榻(右)。盆座高13公分,木榻高20公分。
資料來源:《文物》,1978年4期,頁1-13。
圖8 閻德源墓出土印章「天長方丈老人」(左)、「玉虛丈室老師」(右)。
圖片出處:《文物》,1978年4期,頁4,圖5。
宋金鼎革之時,閻德源年方三十出頭,在徽宗道學中位列最低階,入金六十多年才是他道士生涯的高峰。金人統治下,道教得到長足發展,道士地位提高,閻德源的人生成就可說是在移居大同之後才開展。
結語
戰爭前夕的北宋開封城,人口超過一百萬,可說是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它的熱鬧與繁華,從北宋晚期的《清明上河圖》可見一斑(圖9)。張擇端作此畫卷時,女真尚未崛起,畫面描繪富庶城市的太平生活,沒有絲毫帝國末年的跡象。
圖9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絹本,縱24.8,橫528公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p5vD6Z
身處歷史現場中的人們,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大概很難想像,毀滅性的戰爭就在不遠前方。戰爭之後,人去樓空,所謂的京師,只剩下瓦礫堆中巍然獨立的空城。[10] 位處戰場的河南南部在浩劫之後,所到之處渺無人煙,作物無人採收,井裡都是屍體。[11]
戰爭中,人們的境遇不一,但不是完全無跡可循。各級士大夫官僚的前途與統治政權休戚與共,他們或隨徽、欽二帝被擄至東北,或被迫放棄華北基業,跟著高宗朝廷落腳東南,或改仕新朝。至於一般市井小民,若不幸處於戰線之上,只能四處逃難。有的長途奔波到南方,一切重新開始;有的逃往周圍較安定的地方,這些地方戰爭的破壞較小,州縣官也許逃亡去了,不過人們還能守著祖業,設法在新政權中安身立命。相較起來,一技在身的技藝人士,不需依附統治者、也不仰賴祖先田產,總能憑藉所長,前途生計無虞。
這些歷史不載的小人物,不但逃過戰爭殺戮,還挺住新政權的各種挑戰,當中有多少不足為外人道的血淚與心酸、經營與鑽營,今日的我們只能從出土材料略探一二。
後記:這篇文章部分改寫自許雅惠,〈另類視角的宋金鼎革:山西金墓所見的戰後社會與技藝人才流動〉,《新史學》,第32卷第4期(2021年12月),頁111–180。
註腳
[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魯谷金代呂氏家族墓葬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 陳康,〈豐台出土遼韓氏家族墓神道碑〉,《北京文博文叢》,2003年2期,頁66-69;孫建權,〈金代韓景□神道碑考釋〉,《北京文博文叢》,2011年2期,頁57-63。
[3] 王清林、周宇,〈石景山八角村金趙勵墓墓誌與壁畫〉,《北京文物與考古》,5,2002年,頁179-201;陳康,〈金代趙公墓誌考〉,《北京文博文叢》,2002年4期,頁58-65。
[4] 王進先、楊林中,〈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畫墓〉,《文物》,2003年3期,頁43-51。
[5] 題記文字的釋讀與內容考證,見王義印,〈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畫墓墨書題記研究〉,《中原文物》,2014年6期,頁113-118;李浩楠,〈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畫墓題記考釋〉,《北方文物》,2010年3期,頁76-78。
[6] 商彤流、楊林中、李永杰,〈長治市北郊安昌村出土金代墓葬〉,《文物世界》,2003年1期,頁3-7;商彤流,〈長治市安昌村出土的金代墓葬〉,《藝術史研究》,6(2004),頁407-420。
[7] 脫脫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卷23,頁430。
[8] 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第8 冊,頁759a。
[9] 大同市博物館、解廷琦,〈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4期,頁1-13。白彬,〈山西地區金元道士墓研究〉,收入黎志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6),頁123-163。
[10] 趙鼎,《辯誣筆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卷1,頁5b-6a。
[11] 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卷上,頁21。
延伸閱讀:
白彬,〈山西地區金元道士墓研究〉,收入黎志添編,《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6,頁123-163。
吳松弟,《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李天鳴,〈靖康之難──宋金第二次汴京之役〉,《故宮學術季刊》,24卷4期(2007),頁25-70。
李天鳴,〈靖康元年夏秋的太原之役〉,《故宮學術季刊》,22卷1期(2004),頁145-182。
許雅惠,〈遼代契丹女性群像〉,《歷史學柑仔店》部落格,2021.10.22。https://kamatiam.org/遼代契丹女性群像/
陳昭揚,〈金代漢族士人的地域分布──以政治參與為中心的考察〉,《漢學研究》,26卷1期(2008),頁103-135。
陶晉生,《宋遼金史論叢》,臺北:聯經出版,2013。
鄧菲,《中原北方地區宋金墓葬藝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9。
Ebrey, Patricia and Susan Huang ed. Vis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in Middle Period China. Leiden: Brill, 2017.
Hong, Jeehee. Theater of the Dead: A Social Turn in Chinese Funerary Art, 1000-1400.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6.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許雅惠/亂世群英:記那些歷史不載的小人物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亂世群英記那些歷史不載的小人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