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平一(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袁黃 (1533-1606, 1586進士)——或他另一個人們更熟悉的名字袁了凡,或許並非最有創意的思想家,卻他可能是晚明以來最有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或者說是自晚明以來一股散佈在社會中的「道德經濟學」體現在袁黃身上,統整為文,以善書的形式,發散到民間。
袁黃雖非功過格的首創者,但是功過格中以類似簿記的方式,計算人之功過,融匯了儒、釋、道三教中放生、救人、息訟、戒殺、戒墮胎、禁吃牛、戒賭等等道德「科目」,由善人、善會乃至各種宗教組織,傳播到社會,成為民間社會中耳熟能詳、日用而不知的道德教條。實踐這些科目,可以在個人的道德「損益表」中具體化為順利通過考試,求取功名,與求得子嗣,沿續香火等果報之效。當然,如此功利而機械式的道德簿記,無疑會引起許多理論上的難題:例如何以某些人的善惡果報並不相稱﹖功、過可否相抵﹖成就德行難道就只為了計較果報﹖最後是這種論斤稱兩的道德經濟學究竟現示晚明以來中國何種社會風貌﹖
袁黃個人的遭遇無疑為他的道德理論和實踐現身說法。他通過了科舉,也有了子嗣,從他曾祖以來所受的政治迫害,也從此洗白,煙消雲散,壽命也比原來算命所算的長。不過,他身體力行自己的道德簿記時,仍未忘努力準備科考。從後見之明看來,是他的家族積累了很多善功﹖還是他自己很努力﹖即使有了道德簿記,其中因果亦未易明。袁黃和善書的問題已有不少學者研究,這篇短文則談一下他的家學,特別是命理學與醫學間的關係。
圖1 袁黃,〈當官功過格〉。
袁黃來自一個醫者世家,從他的曾祖袁顥(1414-c. 1494)開始,便行醫濟世。袁黃發達後,編了《袁氏叢書》,記錄他的家族在文史方面的成就。這部叢書大致上表達了尚儒醫士的心態,他們自認為儒士,而不是醫生。他們是博雅有教養的學者(educated man),而不是專業的知識人(man of knowledge)。有明一代有教養的儒生都以中舉為生命中的首要目標,袁氏一家也不例外。
袁家世系:(《袁氏叢書》中以袁顥為始遷祖)
袁順→袁顥→袁祥(老二)→袁仁→袁裳(老三) →袁黃(老四)
不過袁黃的高祖袁順卻一直反對他的後代參加科考。說來,他有不得已的苦衷。袁氏在元末明初便是浙江嘉善地區的望族。袁黃的高祖袁順有錢有勢,但是他的富裕卻始料未及地為他的家族帶來不幸。
話說後來的明成祖,當時的燕王發動靖難之變,推翻建文帝,奪取皇權。建文忠臣黃子澄找上了袁順,希望借用他的力量,推翻永樂,不幸事洩,子澄等人遇害。袁氏雖未深與其事,卻也因此政治事件而破家。田產被沒收,袁順逃難,妻子誓言守貞護家,長子謫戌北京,未曾再南還,一家離散。沒想原本行忠義之事,到頭竟是如此結局。袁家已四代單傳,北行的兒子,生死未卜,無以傳家。絕望之餘,袁順逃難中途跳河自殺,卻被銀工吳貴三救起,最後還和黃子澄逃難中的兒子一起躲到湖廣的咸寧。故事至此,有如明版的《約伯記》,問蒼天無語,義人受難,究竟何意?
永樂十一年(1413),成祖赦免了一部分靖難之變中的政治犯。袁順將妻子從故鄉接到吳江新故鄉,以家教為生。次年,他的次子袁顥誕生了,也算老天還給他一個承繼香煙的子嗣。無奈袁妻體弱,無法長養此子,便送給了當地的醫生徐孟彰當養子,改姓徐。洪熙元年(1425)的大赦,讓袁順取回了田產,袁顥也恢復了原姓。不過,他並未因此與其父還歸故里。徐家沒有男嗣,因而收他為婿,傳承徐家的醫業。他入籍吳江,當了六十多年的里長和醫生,醫學自此成了袁氏的家學。
袁顥的醫師生涯算來十分成功,至少財富是沒少過,以至他能慷慨地將故鄉的土地分給原來族中的窮人。袁顥不是沒想到求取功名,但他的父親阻止他。從此,不考科舉成了袁氏的家訓,這其中是否有難言之隱,他沒明說。不過,從他自己寫的《袁氏家訓》看來,他對成祖的篡位,頗不以為然,還力頌建文皇帝的德操。袁家的建文遺民心態仍不斷延續,他的兒子袁祥還特地到南京尋訪故老遺文,撰成《建文私記》。袁黃在萬曆朝「建文帝轉型正義」的時代,讀到匿名的《建文遺事》一書,還寫詩記之。
袁顥撰寫《袁氏家訓》時已是看慣世情的老人。他的妻子早逝,他不像當時的富人再娶,而將自己的一生投注在孩子們的教育上,且以此為榮,算是明朝的新好男人。他將袁家的起起落落歸之於命。他說:「即如富厚一節,乃良民所當得者。然世間儘有愚蠢而多財,智慧而空之者,皆自有一定之分,不可致詰。若知其理,安而處之,豈不省事﹖」這種樂天安命的態度或許來自他對命運的無奈,但也可能與他們家深諳知命之術有關。
袁順以善龜卜聞名。明初著名的卜人胡浚是袁順的表弟,功夫也是向他學的。他們二人曾在同遊南京時,以占卜的方式,助人找到金杯。永樂八年,他們同被推薦于朝。袁稱病不行,這當然可能因那時他還是政治犯,難以出仕。胡浚至京,卜無不驗,永樂皇帝賜他改名為「奫」,在欽天監當「博士」。永樂建造新宮殿時,請他卜算,結果胡氏回報這座宮殿將在某月某日午時遭祝融之厄。皇帝很不爽,將他下獄,並派獄卒看他占得準不準。午時過後,獄卒回報並未見火,胡奫當場服毒自盡。果然伴君如伴虎,白白送了一條命。但沒想到,午時正三刻,這座宮殿果起火。這下皇帝急了,但也遲了,胡氏的子孫從此棄占筮而學繪事。
胡氏走運時,袁順曾為之占卜,預言他將得到皇帝賜名,甚至測到該名是「淵而大」,並說這要是遇到火,就危險了。當袁順得知胡氏之賜名為「奫」時,袁預測他離死不遠。這個故事除了表彰袁順高超的技術外,也控訴了永樂帝的殘酷,印證了袁順垂訓子孫慎勿出仕的智慧。
袁顥除了精於醫外,還善種菊,栽培藥物,是個多材多藝的人物。此外,他還精於初興於明代結合醫卜的「太素脈」,並在看病時以脈學教孝勸忠。他對《易經》也不陌生,曾寫過《周易奥義》一書。袁顥的兒子袁祥在五術上的造詣也不遑多讓。他是名醫殳珪的女婿,殳珪的醫術也雜著占測。殳氏曾為一病人把脈,說此人之病無礙,但脈象卻顯示此人活不久。沒幾天,此人竟溺水而死。殳珪想把他的醫術傳給袁祥,但袁祥卻為了跑建文帝的田野,要他的女婿錢蕚和殳氏學習。錢蕚顯然學的很好,而且也從此以醫學傳家。袁祥的卜測之學是從他父親袁顥那邊學來的,而袁顥又是從他養父徐氏那邊學來的,似乎他的養父也同樣醫、卜皆精。根據方志的記載,袁祥也和人比試過占測慧星。此外,他還善六壬之術,並有著作傳世。
袁祥之子袁仁也業醫,他是個慈祥的父親,自行調教孩子。有異於一般中國填鴨式的教育,他鼓勵孩子們問問題,並為之詳加說解。他雖沒有天文占測方面的專著,但曾仔細而專業地為其子解說避忌之故、祿馬貴人之意,並認為象緯之學,乃學者所應俱備的修為。有個有趣的故事說明他如何以醫術配合相術所預言的命運。話說有位相者造訪袁仁,恰巧袁氏的外甥來訪。相者聞聲,說來了個三品官。入門後,相者仔細看了他外甥的相,說他有點肥,要減肥才能發。袁仁的外甥聽了很不高興。怎料那年他生了場大病,變得太瘦。袁仁依醫理為之選擇了調理策略,使之恢復健康,又不會因胃口太好而發福。此人果然次年中舉,官至三品。又有一次,袁仁的孩子袁裳想考科舉,但袁仁說他福薄壽短,要他改學醫。袁裳不但學了醫,也有一部討論子平術的著作傳世。袁仁雖自視為儒,但卻深信佛理。他舉了好幾個興儒辟佛而絕子絕孫的例子,以說明報應不爽。看來他信的佛理,有一部分和果報相關,而非只是冥想式的哲思。袁仁深信鬼神之說,理由也很簡單,若無鬼神,則報應誰主?
生活在這種家庭與知識氛圍中的袁黃深信命理之說,自不令人意外。袁仁早死,袁黃原想求取科名,但其母勸他繼承醫業。後來又經人算命,説他有官祿,卻缺子𠻸和壽命,他也安然接受了。直到他遇見佛僧雲谷,引用儒家經典,證禍福可自求,袁黃才改變了自己原先的想法,悔過積功,以己身為例,證命定為虛説,論命可自造自求。即便如此,袁黃在命理丶醫學丶星曆皆深造有得,也是當時出名的科舉參考書作者。說來,他思想上的轉變,從來沒讓他輕忽考試的準備。好運終究只敲有備之人的門,而有備之人不止努力準備科考,還得在道德與宗教上精進。科舉之門畢竟太狹,託之於命,或許是最好的解釋。而袁黃則在窄門之外,以道德修養的具體法門為絕望的男人們投入一絲希望之光。相信此說的讀書人即使未通過科考,也常是地方頭人。他們組織善會,以士紳之力,刻印善書,投注於地方的慈善事業。不論其動機是畏鬼神,或求功利,士紳成為明、清時代,地方救卹的主力。
袁黃的家族史有幾個有趣之處。一、袁顥雖然以醫為業,卻始終自認為是讀書人,以醫學為家業,雖生活無虞,又似情非得已。他因恐政治迫害,無法出仕濟民,但又認為從商力田皆非所宜,行醫則能救人,且積陰功,一舉兩得,最能傳家。業醫行儒自此成為的袁家本色,直到袁黃,才改變了軌跡,從科舉求出身。袁祥、袁仁雖皆知醫,卻都有不屑為醫的故事流傳,形塑了他們士人的形象。袁家子孫雖未參與科考,卻留有經注和文集。袁氏一族不但醫儒全備,而且就像是孫思邈眼中理想的「大醫」,五術相關的知識具全。在中國的知識體系中,將醫、卜、星、相名為「方伎」、「技術」或「藝術」。袁家的例子或可讓人一窺所謂「儒醫」雖常是科場敗將,卻有更為寛廣的知識系譜。二、也許是因為醫術終關性命,命定之數,人所難逃,醫者為力,終究有限。果報功德之說,或許可為醫療的結果提供一個心理上雖不盡令人滿意的終極解釋。三、袁黃的功過格不但使人的道德損益可以計算,且可以積累,也為行醫救人的醫者,提供了一個盡力為病家服務的醫療文化框架。
參考文獻
[1] Chu, Pingyi. 2017 “Family Instructions and the Moral Economy of Medicin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The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2017) 24:1, 77-92.
[2] 袁顥,《袁氏家訓》收入:袁黃編,《袁氏叢書》,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1597.
[3] 袁黃編,《庭幃雜錄》收入:《袁氏叢書》,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1597.
本文採用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 授權。
歡迎轉載與引用,但不得為商業目的之使用,亦不得修改本文。轉載、引用本文請標示網址與作者,如:
祝平一 / 從認命到造命:袁黃家族的醫學與命理學
引自歷史學柑仔店(https://kamatiam.org/從認命到造命袁黃家族的醫學與命理學/ )
留言